转自:团结报
当前,传统单一的阅读模式已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阅读需求。全民阅读模式的创新,是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创新阅读服务模式,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提高阅读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激发全民阅读热情、营造书香社会氛围,最终推动国民素质的提升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全民阅读服务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民阅读服务在政策支持、资源建设、服务模式创新和阅读推广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公共图书馆建设持续完善。公共图书馆是全民阅读服务的核心载体,其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全民阅读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23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6个;图书总藏量达到14.4亿册,同比增长5.6%;全年总流通人次为116061万人次,同比增长46.9%。这些数据表明,公共图书馆在资源供给和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念,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应致力于消除城乡、区域之间的文化资源差距,为全体公民提供平等的阅读服务。例如,广东省持续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截至2023年,已建成超过2000个基层图书馆分馆和服务点,有效缩小城乡阅读资源差距。
政策保障持续升级。从政策角度来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全民阅读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规定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标准和服务要求,强调公共图书馆应当为公众提供免费、均等、便捷的阅读服务。《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进一步提出,要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包括设立全民阅读日、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支持数字化阅读资源建设等。地方政府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了国家政策的要求。例如,广东省发布的《关于推进全民阅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省公共图书馆覆盖率达到100%、数字化阅读资源总量翻一番的目标。
数字化阅读快速发展。数字化阅读是全民阅读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技术与文化建设深度融合的体现。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电脑端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达到80.3%,较2022年增长0.2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接触率为78.3%,继续保持增长趋势。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深度融合,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阅读选择。例如,上海市推出的“市民数字阅读平台”,整合了全市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数字阅读服务。该平台不仅涵盖了电子书、有声书等多种形式,还通过个性化推荐功能,为用户量身定制阅读内容,极大提升了阅读体验。国家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在2023年新增数字化资源500万页,进一步满足了用户对高质量数字阅读资源的需求。
阅读推广活动形式多样。阅读推广活动是激发公众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全民阅读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23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3年底,全年共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29.35万次,同比增长38.3%;参加人次2.138亿,同比增长58.4%。各地政府和相关机构继续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例如,北京市“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在2023年举办阅读活动3万余场,覆盖人群2000万余人次;上海市“市民阅读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讲座、书展、读书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参与人数突破500万。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宣传手段,可以激发公众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广东省的“图书馆+书店”模式在2023年新增合作书店200家,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范围。
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全民阅读服务在覆盖面、资源丰富度和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全民阅读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公共图书馆资源分布不均。虽然全国范围内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和藏书量在不断增加,但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依然存在。一线城市的公共图书馆资源丰富,设施先进,而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图书馆资源相对匮乏。这种不均衡影响了全民阅读的普及和推广。
数字阅读资源的普及度和质量参差不齐。尽管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庞大,市场发展迅速,但数字阅读资源的质量和普及度则有待提高。一些数字阅读平台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大量推出低质量、同质化的内容,影响了阅读体验。同时,数字阅读资源的版权保护问题也较为突出,也影响了数字阅读市场的健康发展。
阅读推广活动的持续性和深度不足。虽然各地政府和相关机构积极组织各类阅读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缺乏持续性和深度,难以形成长期效应。一些阅读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创新,难以吸引公众的持续参与。
提升阅读服务的路径
优化公共图书馆资源分布。一是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倾斜支持欠发达地区。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加大对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倾斜,用于图书馆、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建设、图书资源更新、阅读活动开展等。二是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设立全民阅读专项基金,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资金、图书、设备等,支持欠发达地区阅读资源建设。三是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推进阅读服务公平普及。一是制定差异化政策,精准施策。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例如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适合农民阅读的农业科技类书籍,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双语阅读资源等。二是加强数字阅读资源建设,缩小数字鸿沟。加大对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数字阅读资源的建设力度,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优质阅读资源输送到欠发达地区。三是推广流动阅读服务,延伸服务触角。鼓励和支持图书馆、出版社等机构开展流动阅读服务,通过汽车图书馆、图书漂流箱等形式,将阅读服务送到偏远山区、农村地区等,让更多群众能够便捷地获取阅读资源。同时加强阅读推广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增强阅读推广活动的持续性和深度。一方面,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制定长期的阅读推广计划,确保阅读活动的持续性和系统性。可以通过设立阅读推广专项基金,支持各类阅读活动的开展。例如法国文化部设立的阅读推广基金,每年向各类图书馆、文化中心等机构拨款,支持如“文学之春”系列活动,涵盖新书发布、作者见面会、读书马拉松等项目,让不同年龄段的民众都能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创新阅读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读者需求,设计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吸引公众的持续参与。例如,福建泉州结合当地丰富的海丝文化,举办了“海丝文化主题阅读之旅”活动,参与者不仅能阅读海丝相关书籍,还能沿着古代海丝路线实地探访古迹,与学者、航海后人交流分享,这种新颖的阅读体验吸引了大批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踊跃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