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4月1日,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展出。展览全球首次对比展出月球正面、背面样品,上百件珍贵实物与图文史料首度集体亮相。
此次展览是探月工程20年系列活动的首站,为期两个月。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探展
三位重磅“天外来客”带观众开启外星之旅
从嫦娥一号开启中国深空探测篇章,到嫦娥三号携“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在月面烙下中国印记,从突破月背中继通信技术架设地月“鹊桥”,到嫦娥五号携月壤凯旋……拨开时间的脉络,“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以实物实证与历史档案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展示自2004年立项以来,中国探月工程走出的一条不凡之路。
签名版中国首张全月图亮相
展览一开始,三位重磅级“天外来客”为观众开启了这场神奇又浪漫的外星之旅,它们分别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大的月球陨石、灶神星陨石和中国境内现存最大的火星陨石。
此次展览中,最令人瞩目的当数全球首次同时展出的月球正面、背面样品,包含月壤岩屑、粉末。通过展厅里的显微镜,观众能更清晰地观察月壤的质地。
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的1731克月球样品,是人类首次获得的月表年轻火山岩区样品。目前,国家航天局已向国内100多个研究团队发放了科研样品,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比如发现了月球第六种新矿物“嫦娥石”等。
嫦娥六号返回器带回的1953.3克月球样品,是人类首次获得的月球背面样品。相比嫦娥五号样品,嫦娥六号的月背样品颜色略浅、堆积密度更小、颗粒来源也更为复杂。
在嫦娥一号工程展陈区,陈列着签名版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全月球影像图,它是由嫦娥一号传回的数据经过整合处理形成的。嫦娥一号搭载的CCD立体相机是一种图像传感器,随飞行方向对月表目标进行推扫式扫描,得到月表同一目标的3个不同角度的图像。拍摄同时,嫦娥一号搭载的激光测距仪记录了月面的高程数据,这样传回的数据既有月表照片,还有与照片上地形相关的高度信息。经科学家整合、处理,制成了我国第一张全月图,分辨率为120米。
近距离观看“石头版”织物国旗
展厅里,摆放着一面特殊的国旗,它的原料是玄武岩矿。科研人员将玄武岩粉碎、融化后再拉成头发丝直径大概三分之一的细丝,把它纺成线,用这样织成的特殊布料做成“石头版”织物国旗,可耐低温、抗高温,抗辐射,确保国旗在月面永不褪色。
如果常常观看载人航天工程的直播,一定对返回器不陌生。在展厅里,观众能近距离观看嫦娥六号的返回器和降落伞。在嫦娥六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距离地球5000多公里的时候,返回器就会下“车”,开启再入返回之旅。返回器虽然个头小,但是再入大气层的速度快,高温烧灼不可避免。为保证返回器既防热又抗烧蚀,嫦娥六号借鉴了嫦娥五号返回任务的经验,根据不同部位耐烧灼和隔热的具体需求与指标,制备了一件量身定制的“贴心防热衣”,保障其安全顺利返回地球。
此外,YF-77发动机也不容错过。它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制的大推力氢氧火箭发动机,也是我国第一型地面点火起飞的氢氧火箭发动机,目前用作我国新一代长征五号、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芯一级主动力装置。2016年11月,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取得圆满成功,后将我国首枚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准确送入轨道,并保障嫦娥五号、六号探月任务的圆满成功。
“氢氧发动机最大的特点是环保,你可以看到它的下半部分表面有一条条螺纹,每一条螺纹都是一根管线,下面是出水口,这样冷凝水就可以实现对火箭的快速降温。”国家博物馆策展工作部副主任、策展人赵东亚说。
3月3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媒体记者在参观“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 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岩屑样品。
现存中国境内最大的月球陨石。
媒体记者在参观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模型。
媒体记者在参观展览。现场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嫦娥八号探究“月球上盖房子”
展览正式开放前,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来到现场,他沿着时间的脉络,回顾了探月之路的“高光时刻”。
预计嫦娥二号2028年左右回到地球附近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2007年,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依据其传回的月球地形地貌数据,我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制作完成并发布。“这幅图是拼接而成,在当时来说,分辨率还是很高的。”吴伟仁说。展厅里的月球影像图上有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总设计师孙家栋,副总设计师陈炳忠、姜景山、龙乐豪以及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的签名,足见这幅图像的珍贵及科学家们当时的喜悦。
吴伟仁介绍,作为嫦娥一号的备份星,嫦娥二号测量的精度更高,对月成像分辨率比嫦娥一号提高了很多,还成功飞越探测了“图塔蒂斯”小行星等,“完成任务以后,它现在正绕着太阳转,成为世界上第一颗绕着太阳转的人造行星。我们预计,2028年左右它能够回到地球附近,希望那时候能和它见面,探测到它的信号。”
利用拉格朗日L2点妙解地月通信问题
2013年,长征三号乙加强型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实现中国首次对地外天体的直接探测。吴伟仁表示,嫦娥三号是我国首次实现月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技术上有很多困难,要实现一次成功面临很大的挑战,“要解决安全着陆的问题,其中一个技术难点是动力系统一定要非常先进。有些国家采用多台发动机同时开关机来控制推力,误差较大。在降落到月球表面过程中,月球引力不断变化,嫦娥三号的推进剂也在不断变化,多种变量叠加在一起,如何精准控制?为此,我们研制了我国第一台7500N变推力发动机,只需要控制这一台发动机,就破解了嫦娥三号着陆减速的难题。”
着陆的问题解决了,下一步,开展月球勘测,月球车登场了。当首辆月球车“玉兔号”脱离嫦娥三号的怀抱,便留下了第一道“中国足迹”。展览现场,吴伟仁指着“玉兔号”月球车的模型解释道:“玉兔车的轮子是筛网轮,每隔一段有一个锯齿形的结构,叫棘爪,为什么要采用这两种结构?因为我们也不知道降落地点是什么地质结构,可能像地球上的沙漠一样,不论软还是硬,要能够保证车子开得动,同时稳稳地抓住月面,保证行驶安全。”
在实现月球正面着陆后,科学家们又把目光投向了更为神秘的“月背”。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地面和月球背面不能通信,看不到月球背面怎么办?我们最终确定将拉格朗日L2点作为‘鹊桥’中继星使命轨道,实现了嫦娥四号与地球之间的通信。”吴伟仁说,拉格朗日点其实是引力的平衡点,当“鹊桥”中继星被放置在L2点时,可以随着月球同步公转,而不消耗能量。
根据月球样品解码月球“死亡”时间
之前的嫦娥系列探测器实现了中国探月工程规划的“绕”和“落”,而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则真正实现了“回”,开启了月球“挖宝”的新征程。不同的是,嫦娥五号是在月球正面进行采样返回,嫦娥六号是在月球背面进行采样返回。
“嫦娥六号背面采样的最大难度是周期很长,要花几十个小时,这几十个小时信号不能中断,于是我们研制了鹊桥二号,保证采样期间信号的连续性。”吴伟仁说。
返回也是一个问题。吴伟仁介绍,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都是以宇宙第二速度返回地球,产生高过载量,可能会对结构系统造成损坏,甚至在空中解体。另一方面,2000多摄氏度的高温问题也需要解决,于是,科学家们采取了“打水漂”式着陆技术,即嫦娥六号返回器进入大气层后,借助大气层提供的升力跃出大气层,然后重新落入大气层,返回地面。“通过‘打水漂’技术,我国的控制技术提升到崭新的水平。”吴伟仁说。
展厅里,安静摆放着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取回的月球样品。吴伟仁介绍,一般人们认为,月球早就已经死亡,它不像地球一样,内部是有液体流动的,能产生磁场,对人类活动产生作用,“嫦娥五号带回的样品显示,20亿年前,月球寿命还存在。通过对月球样品的分析,我们能够知道,月球是在什么时候死亡的,对研究生命的起源、宇宙的起源、人类的起源有重要意义。”
嫦娥七号将到月球南极寻水冰
未来,中国探月工程还会有哪些任务?人类何时可以再次实现登月?
嫦娥七号将在月球南极开展一次综合探测,其中一个重点目标是寻找水冰等物质。“如果能够找到水,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发现,所以嫦娥七号任务艰巨。”吴伟仁透露,“嫦娥八号则是建立月面通信系统、能源系统,还有‘月面打砖’,为以后利用月壤建房子打基础,实现‘就地取材’。目前,已开展研制第一台在月球‘打砖’的机器,可以利用高温将月壤融化,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成不同规格的砖。未来10年、20年都要以月球科研站为抓手,把探月工程更多地向前推进。”
“从长期来看,无人探测仍然是重点,因为成本低、风险低,不需要人操作,不过,短时间的人员登月也是重要标志,即‘短期有人参与、长期无人参与’。”吴伟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