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茹希佳
“原本以为黑夜没有尽头,直到遇见提着灯的妈妈们……”日前,在江苏省扬州市一场“爱心妈妈”故事分享会上,小雨作文里的这句话令人动容。
对于扬州的困境留守儿童而言,“爱心妈妈”这四个字蕴含着无尽的爱和力量。据扬州市妇联主席王涛介绍,2000年前后,扬州市妇联就开始探索“爱心妈妈”结对关爱困境儿童工作,经过近20年的发展,“爱心妈妈”工作机制不断迭代升级。去年,市妇联积极响应全国妇联号召,启动“爱心妈妈阳光行动”,推动该工作实现从自发性到自觉性、从单一性到系统性、从活动化到项目化、从松散化到规模化的四维跃升。目前,扬州已有1432名“爱心妈妈”,为该市1251名留守困境儿童撑起“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的成长蓝天。
精准摸排,让关爱有的放矢
据介绍,扬州市妇联以“需求导向”为工作起点,构建“网格化+大数据”双轨摸排机制,精细化了解困境留守儿童状况。
各级妇联组织在民政部门提供的留守困境儿童基础数据上,利用专项排查整治契机,发动执委、女网格员等群体,通过一对一沟通、问卷调查等形式,创设结对儿童“四色档案”,动态掌握不同类型儿童家庭监护、心理健康、学业需求等情况,分类记录儿童身心发展变化。市妇联联动社会组织,为留守困境儿童定制学业帮扶、家庭教育指导、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14项精准关爱服务,全市3~16周岁留守困境儿童关爱实现全覆盖。
今年,扬州出台《扬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促进条例》,将儿童需求纳入城市治理顶层设计,通过立法保障困境儿童权益,为工作开展提供法治支撑。这种制度创新使关爱行动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让政策真正惠及最需要帮助的群体。
多元招募,让爱心涓滴成河
为更好地凝聚爱心力量,扬州市妇联打破传统志愿服务局限,创新采用“组织推荐+社会招募+个人自荐”“线上倡议+线下发展”联动形式,《“爱心妈妈”行动倡议书》一经发布,点燃了整座城市的热情。
妇联干部带头响应、各级执委跟进结对,市妇联全体党员以“两人结对一名儿童”形式实现妇联机关全覆盖。各行业系统妇联推广“系统+春蕾班+爱心妈妈”模式,形成“邮妈妈”“电妈妈”“税务妈妈”“白衣天使妈妈”等行业特征鲜明的“妈妈团”。各地妇联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征爱妈妈”“邗她益童”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爱心妈妈”队伍日益壮大。在市妇联的号召下,女企业家协会、三八红旗手、“最美家庭”代表及各类女性社会组织纷纷加入,该市已经形成“机关+系统+社会组织”的立体化“爱心妈妈”队伍网络。
市妇联同步实施“爱心妈妈赋能计划”,开通“智慧父母加油站”“空中亲子大讲堂”等线上指导服务,让“陪伴成长”变“共同成长”。企业家经月梅每周将结对儿童带回家亲自照料;医生任晓梅为结对儿童免费定制手部支具;企业家刘久英用16年时间,将心爱的“女儿”培养成人,直至出嫁……“爱心妈妈经常见”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护航成长,让温暖细致入微
“奶奶年纪大了,冬天怕冷,我想给奶奶买一件羽绒服,让奶奶过一个暖和的冬天。”这是宝应县安宜镇一位“爱心妈妈”收到的结对儿童的微心愿,她第一时间带着孩子挑选了一件厚实又保暖的羽绒服,看着她满心欢喜地为奶奶穿上羽绒服,“爱心妈妈”眼中满是欣慰与感动。
这是今年年初“点亮微心愿·传递大爱心”行动现场的一幕。该行动由扬州市妇联和市慈善总会联合募资,动员“爱心妈妈”群体为所有困境留守儿童实现春节微心愿。从图书到生活用品,从学习机到康复辅具,每一份礼物都承载着社会对孩子们的深情。
扬州市妇联围绕让留守困境儿童“思想有方向、生活有帮助、学习有帮扶、安全有保障”的总体目标,打造“思想引领+情感陪伴+生活照料+困难帮扶”四位一体守护模式,聚焦困难需求,提供生活照料、课业帮扶、心理疏导等服务,鼓励“爱心妈妈”创新形式、一人一策,用研学游玩为成长注入“文化力量”,用“一餐一食”让成长变得“有滋有味”。
“我们将链接更多社会资源,精准开展常态化关爱服务,以实际行动当好儿童成长的引路人、权益的守护人、未来的筑梦人,让所有孩子被爱温暖、向光而行。”王涛展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