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为何年轻人偏爱古人“灵魂拷问”

转自:沈阳日报

  □胡潇文

  苏东坡亲自“安利”红烧肉,祖冲之推荐缓解数学焦虑的方法……近日,网友利用AI技术,让教科书上的历史人物插图“活”了起来。“复活”的历史人物表情夸张,提问直击灵魂,频频“出圈”,引发传播效应。

  从技术上看,AI的普及降低了技术制作门槛,形成“全民爆改”的UGC内容(用户生成内容)池,让普通网友沉浸其中,勇于创新。而随着博物馆、文旅等官方账号的加入,对历史人物的“整活”也更加专业化,技术赋能下的“二次创作”富有新意,带来流量与口碑。

  从内容上看,“出圈”的视频打破了历史文化传播的严肃性,融入更多网络热梗,让历史人物“活起来”。比如,宋徽宗的灵魂反问“瘦金体不好看吗?”王羲之回应了“自己不写大字”是囿于当时的造纸技术、物质条件等限制,唐伯虎对自己“不务正业的评价”开启“怼人”模式……网友直呼,这样的“耳提面命”让喊话“过于扎心”,戳中了当代人的痛点,安抚了“打工人”的情绪,形成历史与自我的“隔空共鸣”。

  在媒介传播学上,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就提出过“媒介即讯息”理论,意思是媒介在内容传播上起到“感官延伸”的作用。短视频下的“古人喊话”,消解了时空限制,形成视觉上的反差,让知识更可观可感,形成“裂变”之势。

  质朴的语言,往往情感真挚,这样的“古人喊话”吸引更多年轻人主动聆听,也是一种“返璞归真”。做好内容“把关人”,避免出现谬误、曲解的同时,包容、鼓励更多创作者推出有品质、有价值的创新作品,我们乐于看到,更多“灵魂的拷问”带动更多的心灵互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为何年轻人偏爱古人“灵魂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