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看嘉兴小镇如何成为招商“赢家”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苗楠钰 通讯员 顾佳妮 吕 丹 制图 张利昌

  图片由长安镇提供

  4月伴随芬芳的花香如约而至,二季度的冲刺号角也同时吹响。

  “4月10日,23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170亿元以上;5月、6月还将有两场重大项目签约仪式……”

  4月的第一天,海宁市长安镇、高新区举行的重点工作会议上,海宁高新区招商招才局局长孙青将二季度重大项目的签约计划逐一公布,为在场所有人都增添了一份拼经济的信心。

  这并不是大项目第一次“选中”长安。

  2024年6月19日,长安镇、高新区首个总投资超50亿元产业项目——浙江华曜精密科技生产基地项目签约,并于今年1月12日开工;2024年10月25日,怡华通集团产业链5个项目签约落户长安镇、高新区,总投资超70亿元,再次刷新投资“天花板”。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长安镇、高新区共签约项目66个,总投资超270亿元。

  大项目相继“选中”海宁长安,是运气使然,还是努力结果?嘉兴这个小镇,又将如何把握这些新机会?

  拓展“朋友圈”,以商营商“走出去”

  “叮铃铃……”早上5点半,孙青的闹钟响了。他用最快的速度洗漱出门,在7点前赶到了萧山机场,乘坐8点的航班去往北京,飞机降落时,他看了一眼手机,刚好10点。

  走出机场,他和同事打车奔赴一家总部在北京的科技企业,一番交谈,已至午后,距离约好拜访第二家企业的时间所剩不多。他在路上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份洋快餐,到达企业后,立马进入工作状态,出来时太阳已经西斜;他赶在下班前拜访了第三家企业,一切结束,走出大楼已是傍晚6点多。

  北京的晚高峰,不容小觑。到机场后,他趁着候机的间隙吃了一碗面,晚上9点,飞机准时起飞;到达萧山机场时,恰好是晚上11点半;等他驱车回到家,已是凌晨1点……

  “众所周知,招商人没有上下班。”提及前一天“连轴转”的经历,孙青嘬了一口茶,笑着说道,“这样的节奏,对于我们来说是常态。”

  主动出击不容易,留守接待也很忙碌。

  “我们的最高纪录,同一个人,早上接待4批客商,下午加晚上接待5批客商,中午还要自驾去下沙拜访1家企业。”

  跑出来的“朋友圈”,让长安镇、高新区的招商矩阵如指数般不断扩大,机遇也随之而来。

  以总投资55亿元的怡华通集团东重项目为例,这家深耕新能源重卡整车研发制造的企业,在湖北当地已经拥有完整的生产链条。要跨越1100多公里的距离在东部地区扎根,谈何容易?

  “跑,不厌其烦地跑!”高新区综合部部长、五局局长王静回忆道,2024年通过怡华通了解到该项目后,长安镇、高新区的招商人就开始了忙碌的奔波。

  由于嘉兴到当地没有直达的火车,飞机也只有一周两班,所以每次去拜访时,王静都要早上5点多就起床,6点出门去杭州东站坐最早一班的火车,经历近9个小时的波折,在下午4点左右到达目的地进行洽谈。

  两边团队都对项目信心满满,在你来我往的交谈中,时间不知不觉流逝,直到饿得眼冒金星,抬眼一看,才发现已是晚上。街边的一家小餐馆、旅店窗外的“四角”天地,便是他们对这个城市唯一的记忆。住过一宿后,第二天一早,他们就踏上了归途,抑或奔赴下一个招商目的地。

  “来过,又好像没来过。这样的旅程,我们经历了不下4次。”忆及当时的难处,如今的王静只道是寻常。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招商团队的不懈努力,这块超50亿元的“硬骨头”终于被啃下了。

  有了头部企业的落地,上下游的好项目纷至沓来,越来越多的大项目主动找上门来,为长安镇、高新区实现“钱塘国际新城”的产业规划提供了更多可选余地。

  竞争“差异化”,痛定思痛“引进来”

  其实,在招商这个领域,长安镇、高新区绝非“天选之子”。

  曾经的长安镇,以农业和传统手工业为主,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0世纪90年代,长安镇逐渐向制造业方向转型。此后,娃哈哈、巨星智能等龙头企业相继入驻,激活了长安镇经济的“一池春水”。

  2012年,长安镇和高新区合二为一,将镇域经济的发展定位在嘉兴“融杭桥头堡”的位置,一系列深刻变革随之产生。

  G92公路、杭海城际铁路、杭州下沙至海宁长安市域铁路的规划建设等交通方面的突破,将长安镇、高新区与杭州进一步“物理联通”,也为长安镇、高新区吸引了更多招商机会。

  然而,2020年,长安镇、高新区的工业用地已经趋近饱和,当大项目找上门时,长安镇、高新区已经无法接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从指尖偷偷溜走。

  “在激烈的招商竞争中,我们发现,投资体量越大的项目,需要的资源要素就越多,而土地资源作为一个核心要素,在杭州及其周边城市非常匮乏,这正是我们竞争的差异化所在。”孙青冷静地分析道。

  痛定思痛,一场“腾笼换鸟”的大幕,在长安镇、高新区强势拉开。

  1个专班、4个小组、3年时间、6000多亩土地……这一串数字的背后,不仅是长安镇、高新区腾退的成果,更是拼经济的决心。

  昔日管理不善的物流园区、化工企业,成为新华三集团218亩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华曜精密科技273亩的生产基地、怡华通东重项目的所在地……

  保障土地资源,只是竞争“差异化”的第一步。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昨天下午,步入浙江华曜精密科技生产基地项目现场时,工人们正忙碌地来回穿梭,进行项目桩基部分的施工。

  为了保证产能,华曜已经提前租用了长安镇、高新区20000平方米的临时厂房进行生产,预计今年产值可达10亿元。

  “本项目新增用地273亩,总投资52亿元,建成后将引进贴片机、ICT测试设备等,购置全自动上下

  料贴合机、自动化智能硬件及显示精密零部件生产线等设备。”浙江华曜精密科技生产基地项目负责人华净文介绍,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825万台AI-XR智能硬件产品、4120万个显示精密零组配件的生产能力,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06亿元。

  作为长安镇、高新区首个总投资超50亿元的产业项目,华曜从谈判到签约用时不到90天,成了长安承接大项目的开始。

  华曜的选择,并非偶然。

  早在2023年,长安镇、高新区就依托10亿元产业母基金的普通合伙人推荐,结识并落地了莲偶科技项目。去年4月,莲偶科技—海宁数字产业园项目签约落地长安镇、高新区,长安优质的服务让企业赞不绝口,并顺势将其推荐给了其他项目负责人。

  当时,华曜项目正在考虑新项目的选址。与之取得联系后,长安镇、高新区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前往深圳对接,最多的时候,一周就要去2次。

  “我们去实地考察时,非常细致。不光看企业内部的财务报表,还前往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做了大量调研。”说起当时的情况,高新区招商招才局副局长张艳仍记忆犹新。

  更优质的服务、更高效的回应,最终打动了投资方,为长安镇、高新区赢得了大项目的青睐。

  当好“店小二”,一跟到底“留得住”

  如果说“走出去”体现了镇域招商的力度,“引进来”决定着镇域招商的规模,那么“留得住”则直接关系到对大项目的承载力。

  走进长安镇人民政府6号楼2楼,整层的招商办公室,隐藏着长安镇、高新区留住企业的秘诀。

  “这一层6个‘局’,是招商局的6支‘小分队’,分别聚焦在服务业、生命健康、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不同领域,对企业进行精准服务。”孙青一边说,一边将招商招才局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2017年以前,长安镇、高新区仅有2个招商“小分队”,每个团队只有4个人左右;2017年9月,随着招商规模的不断扩大,招商“小分队”从2个变为了4个;2022年,又扩充到了6个。

  花这么大的力气做招商,有何用意?孙青算了一笔账。

  “曾经,我们一年要谈的项目不到60个,去年,我们签约的项目就有66个,总投资达到270亿元,洽谈过的项目更是接近300个,这比之前的体量翻了好多倍!”他计算道,“即便我们一天只跑一个项目,300个项目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更何况很多时候,大项目都要去好几趟。”

  企业“引进来”,更要“留得住”。怎样能让企业增加对地方的黏性,安心干事创业?

  长安镇、高新区始终坚持这样一个制度:主要领导每周至少有一半时间参与到招商招才、企业调研工作中去,不仅要负责新项目的洽谈,连企业落地后的对接跟踪也要亲力亲为,为企业提供“店小二”般的贴心服务。

  每隔两周,长安镇、高新区都会召集相应条线召开招商问题协调会,做到小问题当场办、大问题商量着办。每个月,市、镇两级相关职能部门都会召开项目联审联批会,通过市、镇两级共同协调,所有问题都被摆到台面上,能解决的直接解决,不能解决的提供方案,不给问题的发酵留时间。

  除此之外,长安镇、高新区还成立了一支负责为企业代办服务的“益企跑”小分队。在项目签约之后,需要在当地办证办照,企业只需提交资料给小分队,就可以享受到“全生命周期”的帮忙代办服务,最快一天之内就能拿到新的营业执照。

  税务开户、银行开户等繁琐的事项,企业负责人也完全不用担心,都有小分队专人“管家”一对一服务,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完成整套落地流程。

  企业要拿地,需要编写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长安,招商招才局还会联合多部门对可研报告进行预审和指导,提前介入并告知企业具体修改意见,并且及时指导企业进行修改。

  办证办照、办理密钥、土拍提醒……企业落地的每一个流程,都有长安招商人“店小二”一般的服务。通过规划调整、指标配比等环节前置,从签约到开工,这个本来需要一年半的流程,在长安只需要半年即可办理妥当。

  对此,浙江路之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花锦湖深有体会。

  路之友是一家从事压路机、路面切割机、滑移装载机及零配件的产品设计、制造、加工的企业,2014年入驻海宁,从招商到现在,和企业对接的一直都是同一人,并且持续在为企业提供贴心服务。

  11年光景,招商人和企业主,早已成了好朋友。

  昨天,看到曾经青涩的招商专员、如今的管委会副主任沈刚再次来访,花锦湖激动地说:“这种始终如一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有安全感,企业可以心无旁骛地在长安发展!”

  留下企业,更要留住人心。

  当超50亿元项目在嘉兴小镇长安落地,这场看似不可能的招商奇迹,实则是中国县域经济破局的生动教科书。这座先天禀赋不足的小镇,以“铁脚板丈量机遇”的姿态,在“强市虹吸”与“资源瓶颈”的双重围困中,蹚出一条差异化发展路径。

  长安突围的起点,在于对区位劣势的创造性转化。当一线城市以区位与政策筑起高墙,这座小镇选择以“铁脚板”丈量机遇:招商团队凌晨赶航班辗转三城,一年洽谈300个项目……这种近乎笨拙的诚意,恰恰撕开了县域经济的生存夹缝——没有区位优势,就用脚步填补差距;缺乏政策光环,便以韧性磨出信任。而当头部企业落地后带来产业链“葡萄串效应”,长安更验证了一个真理:小城镇的野心,从来不受地理边界束缚。

  土地腾退的自我革命,是向存量要增量的关键一跃。长安以三年腾退6000亩的魄力,将低效化工用地变为华曜精密、怡华通的智能工厂,用“空间重构”打开产业升级通道。华曜项目从谈判到签约仅90天、达产后年产值破百亿元的“长安速度”,不仅刷新效率纪录,更重塑了县域产业逻辑——从被动承接溢出产能,转向主动定义高端赛道。这种刀刃向内的变革,恰是县域经济突破“低端锁定”的破局之策。

  服务品质的极致化追求,构建起县域竞争的核心壁垒。当其他地方比拼政策优惠时,这里的招商团队已进化为“全生命周期护航者”:“益企跑”小分队实现企业一天拿执照、半年变工地;十一年未换的“老友式对接人”织就情感纽带;市镇两级问题“不过夜”机制筑牢信任基石。这些细节编织成的服务网,在资本流动性加剧的时代,成为小镇对抗风险的护城河——企业所求的不仅是政策红利,更是扎根发展的安全感。

  长安的实践,为县域经济写下生动注脚:没有与生俱来的禀赋,就用后天锻造的方法;拼不过资源厚度,就以服务精度构筑优势。未来,长安若能从“招商”迈向“育商”,让本土“小巨人”与引进的“大象”共舞,这片土地或将书写更惊艳的篇章。毕竟,最高明的招商,从来不是追逐风口,而是让自己成为孕育风口的沃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看嘉兴小镇如何成为招商“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