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雷石化基地航拍。
不久前,位于福建古雷开发区的中沙古雷乙烯项目现场的5根百万吨级乙烯装置仅用时32天就完成吊装作业,创下国内同类大型石化项目建设纪录。
吊装作业跑出“加速度”的背后,与生长在园区的一条“红链”密不可分。
去年来,福建能源石化集团通过开展“红链满园”链上党建赋能行动,加速石化产业集群集聚,推进项目建设加速。目前,园区内已有45家单位、近100个党组织、近2000名党员参与党建联建。
协调联动,聚起产业链
古雷石化基地是全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内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台资企业、港资企业等不同类型企业。对石化集群而言,一种关键化学成分的变动就可能牵动一条化工产业链,一件产品的供需、生产和销售,若没有上下游企业补链、强链,就容易产生高额成本和资源浪费。
如何让园区化工企业从“各自为战”转变为“协同作战”?
2024年6月,福建能源石化集团在古雷开发区组织28个石化产业链上企业和管理服务部门共同签署“红链满园”党建联建倡议。
“我们通过链上党建为园区企业赋能。”福化古雷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大立是这条“红链”的“链长”,他介绍,园区内由福建能源石化集团控股或参股的企业有10余家,集团最重要的权属企业之一的福海创公司,是园区内多家企业的上游龙头企业,担任“链主”。通过“链长”和“链主”的示范引领、组织协调,有助于攻克企业间的产业发展壁垒,促进产业链上企业要素充分流动、信息交流、资源共享。
去年初,中沙古雷乙烯项目开工。5台塔器作为项目的核心装置,其吊装工作是整体项目建设的关键节点和重要基础。
“时间紧任务重,仅是5台巨型塔器的运输靠岸,就够我们忙活的。”福建中沙石化有限公司党总支委员、施工部总经理冯振友立即向“链长”寻求帮助。“链长”立即将施工难题和解决建议提交到古雷开发区管委会,经过与各部门的沟通,古雷开发区重大项目服务专班统筹海事、公安、运输、电力等力量紧密配合,充分考虑设计、制造、施工以及运输过程中的潮汐情况、航道管制和港口调度等因素,形成1000多页的预案论证。
“距1号丙烯塔靠岸还有1个月,漳州海事局便主动联系我们,就船舶靠泊、作业模式、设备配置、安全监管等方面设计方案。”冯振友说,自2024年3月1日装置打下第一根桩起,至2024年底,整个项目完成了总投资的48%,整体项目预计于明年下半年建成投产。
资源共享,深化服务链
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和硬件基础,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生产工具。在古雷石化开发区,高端检测设备多散落在各龙头企业,部分设备使用频率不高,存在闲置浪费现象。与此同时,由于仪器的数量和种类缺乏公开透明的发布渠道,导致园区内的企业互不知晓彼此仪器存量,不少中小企业想借用一台高端设备往往要辗转托人打听,造成“仪器库房生灰、企业门外排队”的资源错配。
如何通过党建纽带重塑资源配置,真正让高端设备“转起来”、专业人才“活起来”、产业链条“强起来”?
“链主”福海创率先探索科研仪器共享模式,将13台总价值800万元的科研设备加入省大型科研设施仪器管理服务平台,面向其他企业开放服务。
“这台‘AC-M4多维色谱仪’价值163万元,是一种快速分析油品族组成的高端科研仪器。这次通过平台下单预约使用,还有专业人员协助操作,真是太方便了。”福化鲁华公司质检中心经理高丽霞对此赞不绝口。
据介绍,这些用于油品评价、环保分析、安全监测等领域的精密仪器,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设备参数、使用状态、服务流程的全透明化管理,中小企业通过线上平台即可完成“一键预约—样品送检—在线跟踪—报告下载”全流程,让这些高端科研设备不再“沉睡”,真正成为行业创新、资源共享的公共引擎。
“类似这样维护成本高昂的仪器,许多中小企业一般不会购买。”福建福海创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连毅敏说,链上共享模式不仅盘活了企业的固定资产,更培育出新型技术服务增长点。
诸如此类资源配置难题,在园区还有不少。如何常态化构建“开放共享、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是不同企业的共同诉求。
“去年底,园区从3个维度建立起政企会商机制、企业间生产经营建设协调机制和主题协同联动机制,分阶段、多方解决链上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卡脖子’‘绊脚踝’难题。”王大立说。截至目前,“周月季”协调联动机制已解决企业间生产经营、项目建设事项等78项。
联建融合,激活创新链
去年,总投资14.9亿元的海泉化学公司年产20万吨醋酸乙烯装置一次开车成功,顺利产出符合质量标准的醋酸乙烯产品。作为省重点建设项目,项目生产的醋酸乙烯产品将为园区带来一条新能源产业链——
古雷石化公司的光伏组件原料产品EVA效益显著,但其原材料醋酸乙烯却需从外省购买,项目投产后,可以古雷石化公司的乙烯为原料生产醋酸乙烯,再将产品返销到古雷石化公司,填补产业链空白。
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红链”的赋能。
在装置的试车筹备阶段,海泉化学公司的团队发现乙烯球罐管线设计存在隐患。“若按原方案投产,可能引发物料输送波动,影响全流程稳定性和安全性。”海泉化学项目工程师黄兴坦言。
关键时刻,福化古雷党委迅速牵头,仅用48小时便协调古雷石化公司多名党员骨干工程师进驻项目现场。 经过联合排查,技术人员精准锁定“乙烯球罐底部阀门开车线设计不合理”“切断阀安装距离超标”等关键问题,海泉化学立即组织专班进行专项整改,为一次开车成功扫清障碍。
“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红链’让园区企业组成命运共同体。”海泉化学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陈政说。目前,园区内已形成“问题共解、技术共研、人才共用”的机制。随着福建能源石化集团“红链满园”链上党建赋能行动的持续开展,党建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将更加紧密,古雷石化基地正以链式反应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