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日报
阳春好风景,减脂正当时。最近,北京、上海、湖北等地多所高校开设“减脂课”一事引发热议。因教学效果显著,这些课成了校园里的“明星课”。
近来,“体重管理”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热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体重超标问题日益凸显,成了不少人的烦恼。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超重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影响身心健康。高校将体重管理融入教学活动,推出精心设计的减脂课程,体现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
好的创意需要有效落地和精准实施。课程推出初期,如何吸引学生参与?这离不开“学分”的加持。“减脂课”如何更好科学推进?这需要开发符合学生特点的训练内容,还需要开展日常性跟踪、过程性评价、阶段性总结,以确保达到教学目标。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学校作了很好的尝试,由专业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上课时让学生配上血氧仪、心率带等专业设备,以便更好评估学生身体机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创新是个系统工程。常言说,好身体要“管住嘴、迈开腿”。吃与动平衡好,才更有可能练出好身材。“减脂课”,也不是单方面的课堂教学。要使科学减脂有效果,少不了教学、后勤、医务等多方面的联动。食堂可以推出“减脂套餐”,校医要做好学生身体监测和营养指导,让学生在科学训练的同时,做到科学饮食,吃得健康、吃得营养,远离不健康饮食习惯,不给“减脂计划”拖后腿。
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说明教学改革的阶段性成功。然而,被秒抢的“减脂课”只是个起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意义重大,体育课程改革任重道远。高校可以及时总结成功经验,举一反三,针对学生的体质特点、兴趣爱好,多研发一些适合不同学生群体的特色体育课程,多一些体育兴趣课,让更多学生动起来,更好为他们健康成长筑基。
还要看到,任何一次的体育课程创新,都需要避免“一阵风”。这就需要坚持系统思维、长期思维,立足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计课程,并让课程融入学生校园生活,努力让每个大学生在校园都有所收获,都能拥有强健的体魄。
高校除了教书育人,还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未来,高校能否有条件把校内“减脂课”向社会普及,为广大群众科学锻炼提供“校园方案”?这个新的课题值得进一步探索,以便让高校教学改革成果发挥出更大效能。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原题为《为被秒抢的高校“减脂课”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