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威海荣成:海洋经济的“满级玩家”,43年没掉过榜一

文 | 张馨仪

清晨的黄海,荣成的渔民早已收网归来,但他们的渔获不只会出现在当地市场——东京的寿司店、纽约的海鲜餐厅、巴黎的高端超市,可能正摆着来自这座中国小城的深海鱼。  

不靠资源消耗的“老路”,却连续43年稳坐全国县级水产品产量冠军宝座;没有重工业的浓烟,却用“一条鱼”撬动了百亿级海洋经济。

从浪尖的渔获到云端的绿电,从渔村的记忆到零碳的蓝图,荣成用最生动实践回答了一个关键问题:县域经济如何不靠输血靠创新?

从“靠天吃饭”到“向海问技”

在离岸数公里的海域,全国首座深远海养殖综合试验平台“渔机1号”静静伫立。船上,先进的传感器时刻运作,将水温、溶氧度等关键数据实时回传,以往渔业“望天收”的被动局面成为历史,如今通过指尖操作,就能精准把控养殖环境。而当近海资源逐渐稀缺,荣成的万吨级远洋船队已横跨三大洋,将“中国海鲜”端上全球餐桌。  

而荣成的远见在于,它早将发展命题升维为“如何与海洋共生”。海洋牧场里,人工鱼礁为鱼类筑起“海底公寓”;“蓝色粮仓”计划让捕捞配额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

正是这种“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海洋哲学,让荣成在年产百万吨的同时,依然保持着500公里海岸线的碧波荡漾——用科技重新定义“取予之道”,正是这座海洋名城给世界的启示。

从“一条鱼”到“一条链”

在荣成的产业版图上,一条鱼的价值边界被不断打破。

在荣成海产品精深加工园区,金枪鱼不再只是冷冻品——鱼骨提取的胶原蛋白肽成为高端化妆品原料,鱼油制成保健胶囊,甚至鱼副产物也被转化为生物医药原料,实现“近乎全鱼利用”的高值化模式。

而这座小城对海洋经济的想象力还在继续延伸……

海上风电塔架从这里走向全国,深海养殖平台技术助力远洋渔业升级,“荣成造”重吊船、客滚船及大型远洋渔船遍布全球——优质岸线资源催生出高端装备制造集群,让“荣成制造”的航迹越洋跨海。

当传统渔港遇上新消费浪潮,“看海”也能看出百亿产值。

千里山海自驾路上流动的房车纵队,冬日天鹅湖畔密集的摄影军团,无一不体现着这片海域的文旅价值的重构思路。从“海洋大集”的烟火气到“五个一”文旅IP的时尚感,荣成用创意经济激活海洋资源,年引流千万游客,让“看海经济”澎湃成链。

从一条鱼的全身利用到一片海的多元赋能,荣成用“海洋+”思维不断打破产业边界,书写着向海图强的新范式。

从碧海蓝天到绿能织网

当多数城市还在为“双碳”目标焦虑时,荣成早已算清一笔生态账:绿色不是发展的成本,而是最大的资产。

海风呼啸中,荣成正编织一张“绿能网”——全球首座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与“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在此并肩而立,613亿度“绿电”年产能即将点亮未来。

这种零碳实践正在重塑城市基因。正如当地干部所言:“我们不要带污染的GDP,但我们要绿色增长的加速度。”在荣成的算法里,生态投入与经济效益从来都是乘积关系,而非加减法。  

潮涌东方,风正帆悬,这里的每一次潮涌,都在定义海洋经济的未来。

荣成四十三年的领跑史,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海洋价值的认知革命——从索取资源到经营生态,从单一捕捞到全链创新,从地理区位到发展理念。当“国和一号”核电站的穹顶在朝阳下闪光,当冷链物流车满载深加工海产品驶向远方市场,这座县城正在用最生动的实践诠释:面向海洋的县域经济,完全可以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的宽广航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威海荣成:海洋经济的“满级玩家”,43年没掉过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