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数字电网不只是“电”的事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甚至思维习惯都在悄然发生改变。如果说信息社会是“看得见的未来”,那么电力系统的变革便是推动这个未来运行的“看不见的引擎”。《数字电网技术与发展》一书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该书由南方电网总工程师汪际峰等人编著、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一本让公众也能一窥未来电力图景的“数字电网入门指南”。

  从信息社会讲起

  让“电网”不再遥远

  全书开篇并没有立刻堆砌专业术语,而是从人类社会的信息处理史讲起。从最初的语言、文字到后来的印刷术、计算机,再到如今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作者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信息技术如何演化,并如何与电力系统紧密融合。

  这部分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极为友好,它帮助我们理解:电力系统早已不是“电线杆+变压器”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神经网络”。书中提出的“π模型”概念也十分有趣,它将“人—信息—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使得抽象的理论有了直观的图景。这种理论上的“简洁美”,为后续复杂系统的展开打下了扎实基础。

  从“三个系统”看数字电网的“门道”

  《数字电网技术与发展》构建了一个由“物理系统”“业务系统”“信息系统”组成的数字电网架构体系。听起来或许晦涩,但作者通过大量案例和图示让这个复杂的架构变得清晰易懂。例如,“物理系统”讲的是我们看得见的输电、变电设备;“业务系统”则是电力公司的调度、管理流程;而“信息系统”则是支撑整个系统运转的数据平台、传感器网络等。

  更有意思的是,作者并不仅仅满足于“说明白”,而是试图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比如为什么要把传统电网转变成数字电网?因为面对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不确定性负荷的挑战,传统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稳定供电的需求。数字电网的本质是要让“数据流”来优化“能量流”和“业务流”。这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对电力系统运行逻辑的重构。

  从理论走向实践

  让“未来电网”照进现实

  本书的第三篇“实践篇”是整个内容中最接地气的一部分。书中介绍了南方电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比如“南网云”平台的建设、智能电表的推广、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搭建等,让读者能够切身体会到“数字电网”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真真切切地改变着我们的用电体验——比如停电更少了,电价更透明了,节能也更容易实现了。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并不讳言数字电网建设过程中的挑战。例如,如何处理大量设备产生的数据、如何协调多个系统的互联互通、如何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等。这种不回避问题的态度,体现了作者的严谨与诚恳。

  数字电网不再只是“电”的事

  书的最后一篇“发展篇”充满未来感。作者提出,数字电网不仅是电力系统的升级,更是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之一。它和我们的数字生活、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建设息息相关。在这里,数字电网的“边界”被大大扩展:它既是电力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也是数据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未来产业体系中的“连接器”和“调度员”。作者展望了“电力+算力+网络”的融合趋势,描绘了一个由电网驱动的数据社会蓝图。这部分内容,虽然略带前瞻性与抽象性,但对于喜欢“科技+社会”类阅读的公众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书中的“彩蛋章节”。

  从专业角度看,《数字电网技术与发展》内容系统、框架完整,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但它真正打动人的地方,在于作者力求用通俗语言和逻辑结构,让这本书具有更广泛的公众可读性。整本书融合了电力工程、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内容,但表达方式并不生硬。章节布局合理、图表清晰,几乎每个关键点都有案例或类比辅助说明。可以说,《数字电网技术与发展》不是一本只为电力工程师准备的“说明书”,它更像是一位知识渊博但通情达理的向导,带领普通读者走进一个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却知之甚少的“电”世界。

  这本书在厘清专业脉络的同时,也试图让更多人理解——数字电网,不仅关乎技术的升级,更关乎每一个人更清洁、更高效、更智慧的生活方式。在数字社会的新时代,《数字电网技术与发展》这本书,不仅值得专业人士参考,也值得关心未来的你认真读一读。

  (作者系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人工智能与制度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数字电网不只是“电”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