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试验田、从产业链到价值链,磁县依托禾下土种业这个“国家队”,以禾下土种业为龙头,正在孕育着带动一方、辐射全国的产业奇迹。
一个春日暖阳的上午,记者走进邯郸市禾下土种业有限公司的智能温控大棚看到,嫩绿的红薯苗正舒展叶片,在温湿相宜的环境中快乐地生长。实验室里,科研人员身着无菌服,在显微镜下小心翼翼地剥离茎尖组织,这些不足0.2毫米的“生命密码”,正是他们研究的课题。
作为我市唯一入选国家种业阵型的民营企业,禾下土种业的创新实践正是磁县实施“一县一品”战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近年来,磁县立足“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质富矿”的天然优势,将甘薯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抓手,通过政策扶持、科技赋能、全链开发,构建起“育繁推、种加销”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粒种子都充满科技含量。”禾下土种业研发中心负责人栗振飞手持刚刚完成脱毒的禾薯6号种苗介绍道。依托第三代茎尖剥离技术,企业每年研发新品种超百个,建成占地5000亩的智能化脱毒基地,为全国各地薯农提供大量优质的甘薯脱毒种苗,脱毒甘薯种苗的产量较普通甘薯增产达200%。
在磁县磁州镇、讲武城镇等10余个村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正在重塑乡村经济生态。3000余名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务工就业等方式深度参与产业发展,户均年增收超万元。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甘薯深加工产业园的建成投产,淀粉、粉条、即食薯条等系列产品也走向市场。
“我们正在构建数字农业新生态。”总经理崔伏喜指着直播间的实时数据介绍,通过“云课堂+直播带货”模式,推动“种业+电商+文旅”融合发展,让磁县红薯从田间地头走向百姓的餐桌。
如今的磁县,甘薯产业已形成“龙头企业带动、科技创新驱动、全链融合联动”的发展格局。作为全国唯一的甘薯作物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县,磁县甘薯种苗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年销售甘薯种苗15亿株,年产值2亿元。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甘薯产业,禾下土种业新建了贮藏能力1万吨的甘薯智能仓储运营中心,可智能化调节适宜甘薯储存的最佳环境,最大限度保证甘薯的口感。
磁县甘薯种植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尤其是脱毒甘薯种苗全国闻名,先后入选全国名特优新产品目录、河北省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在打造富民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进程中,磁县紧紧围绕“一县一品”发展战略,积极探索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路径,依托邯郸市禾下土种业有限公司,建设全国最大的甘薯良种繁育基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近年来,磁县农业农村局坚持目标导向,按照全产业链发展思路,着眼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标准化,进一步强化政策供给,深化产学研合作,把磁县甘薯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业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下一步,磁县将继续以禾下土种业为龙头,稳步提升甘薯良种繁育能力,不断扩大良种繁育基地规模,持续延伸产业链条,实施三年行动,力争使‘磁县甘薯种业’成为技术水平全国领先、生产规模国内最大、带动能力行业最强的县域特色产业,并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磁县农业农村局三级主任科员王新青说。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科技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富民的梦想正在开花结果。
本报记者 冀晋萌 通讯员 崔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