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博腾股份披露2024年度报告,公司全年实现营收30.12亿元,同比减少17.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亏损2.88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2.72亿元,同比降幅达209.74%;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4.06亿元,同比下降35.53%。
新兴赛道布局滞后导致业绩下滑
资料显示,公司是一家在全球范围内为制药企业、生物科技公司、科研机构等提供全类别、端到端服务的医药研发生产外包组织(CDMO),能够为小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及基因细胞治疗等不同类型的药物及疗法提供CDMO服务。
业绩由盈转亏,历史上首次出现年度亏损,博腾股份表示,业绩滑坡主要受多重因素拖累。其一,随着前期收到的重大订单于2023年陆续完成交付,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减少约18%;其二,公司产能利用率不足,单位固定成本分摊增加,导致整体毛利率下降;其三,随着公司前期运营规模扩大,公司相关的运营费用及固定资产折旧持续保持在高位水平,对净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其四,基于谨慎性原则,对部分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计减少净利润约1.33亿元。
由于博腾股份九成收入来自小分子业务,在新兴赛道布局滞后,使其利润下滑较快。报告期内,公司整体毛利率约25%,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其中,海外市场毛利率约36%;国内市场毛利率为-8%,国内市场毛利率为负,主要受市场竞争及基因细胞治疗、小分子制剂、新分子等新业务亏损影响。剔除新业务影响后,国内市场毛利率约为16%,公司整体毛利率约32%;报告期内,公司根据年度经营计划,压实降本增效举措,逐步提升运营效率,费用大盘下降约20%。
同时,公司以保障订单交付、控制亏损为目标,调整新业务的布局和运营策略。2024年,公司小分子制剂业务亏损9158万元,较上年亏损增加1650万元;基因细胞治疗业务亏损(指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影响金额)5849万元,同比减少亏损1547万元(苏州博腾子公司整体减亏约4302万元);ADC业务于去年底完成能力建设,本报告期亏损约4307万元,同比亏损有所增加。前述三大新业务对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影响约为-1.93亿元。
全球化是当前重要战略
作为国内CMO(合同生产组织)赛道首家上市公司,博腾股份凭借技术积累和国际客户资源,曾实现业绩高速增长,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常年超70%,2024年约占主营业务收入的74%。但近年因行业环境变化及内部业务调整,其盈利结构也同步面临挑战。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中国、美国、欧洲拥有18个运营场地,能够为全球客户提供小分子、多肽与寡核苷酸、蛋白与偶联、基因细胞治疗等不同类型的定制研发生产服务。此外,公司在中美欧三地拥有研发技术人员1213人,其中美国团队 123人,欧洲团队28人,中国团队1062人。
在年报中,该公司写道,全球化是公司在当前的重要战略。报告期内,公司一方面持续加强欧美两地的交付体系布局,完善运营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海外子公司的治理水平,做好全球化合规运营和风险管理。报告期内,公司美国新泽西的全新高活原料药公斤级实验室投用;位于斯洛文尼亚的小分子原料药研发生产基地研发实验室建成投用。2024年,公司已完成部分客户对斯洛文尼亚基地的首轮访问,并开始承接海外客户订单,接下来,公司将持续重点跟进项目的持续转化和引入。通过全球化的布局,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中、美、欧三地的组合交付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当下对灵活供应链的需求。
回顾近年财报,博腾股份的业绩波动与新冠订单密切相关。2021年末至2022年初,公司接连获得美国辉瑞新冠口服药CDMO订单,金额合计约9亿美元,直接推动2022年营收飙升至70.35亿元,同比增长126.55%,净利润同比激增307.17%至19.36亿元。
然而,这一增长具有偶发性——辉瑞订单贡献了当年超60%的收入,且项目执行周期集中,难以持续。随着疫情红利消退,2023年公司营收骤降至36.67亿元,同比下滑47.87%,归母净利润缩水至2.67亿元,跌幅达86.69%,业绩“过山车”特征明显。
公司研发投入也随着亏损被迫收缩。相较于2022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超96%的大手笔,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减少25.15%,总额3.38亿元,研发人员数量缩减22.35%。尽管公司强调通过降本增效削减费用大约20%,但关键投入的减少可能削弱长期竞争力。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