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Ta因何离去?年轻子女对父母去世原因的追问与释怀 | 正午书架

文 | 李昀鋆

编者按:在一个避谈生死的社会,失去至亲的痛苦,是否真的像旁人想象的那样可以“过去”?人们常说的“节哀顺变”,是安慰、劝诫,还是伤害与冷漠?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李昀鋆历经13个月的田野调查,与44位年轻丧亲者进行了近百次深度访谈,整合并重构了他们的哀伤叙事。

李昀鋆,一位为母亲离世而哀伤的女儿,一个在日常对话中喜欢聊起深刻生命议题的人,同时还是一只可爱猫咪的照顾者。在近日出版的《与哀伤共处》一书中,李昀鋆指出,哀伤不需要“治愈“,它是爱的延续,是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深情表达。“这本书还有一种非凡的意义:让暂未经历至亲离世的大多数人,无痛习得一定程度的心智成长。” 一位参与研究的人说。以下摘自该书第二章第三节“寻找死亡发生的原因”。

研究告诉我们,年轻人是非常积极的意义创造者。当父母的死亡“进攻”了先前的认知结构并造成失序时,年轻子女并不会乖乖顺服地接受一个陷入混乱的世界。在我们的对话中,他们向我讲述了关于如何尝试在失序中重新建构秩序的丰富叙事,试图保留生命叙事的一致性。我发现他们重构秩序的努力大致可被分为三类:寻找死亡发生的原因、重新评估失序的影响、调适冲突的认知结构。

值得留意的是,归因方式并不受限于死亡方式,无论父母当时是因疾病而离世,还是自杀或发生了意外,年轻子女都会反刍逝世父母生前与其他人的互动,仔细寻找前因。

(一)其他人的责任

施小姐,7年前母亲因抑郁症而自杀,是我的第23位研究参与者。一开始,施小姐认为母亲之所以患上抑郁症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因此她将愤怒的情绪发泄到母亲同事的身上:“当时会讨厌妈妈的同事,以为妈妈(离世)是因为压力太大。以前我见到妈妈的同事都会说叔叔好阿姨好……当时我就非常愤怒,那段时间,包括在妈妈的葬礼上,我会把我妈妈死去的愤怒发泄到他们身上。”甚至,她还责怪外公外婆不适宜的教养方式,以至于母亲成年后无法承受压力:

施小姐:我外公是矿区的书记,比较强势。妈妈后来做了小学老师,就是从小到大被保护得非常好的一个状态,很单纯。我就一直以为是因为我外公把我妈妈保护得太好,妈妈承受了压力,没有办法去化解,会怪外婆为什么会把妈妈教得那么单纯……就觉得是外公外婆教妈妈的……是保护得太好了,以至于她受到一点压力就会想要去(自杀)。

不想几年后,施小姐的继母发现了施父一段持续多年的婚外情,而这段婚外情才是导致母亲患上抑郁症的原因。施小姐告诉我,当父亲变成了“替罪羊”时,丧母伤口仍然未痊愈的她,对父亲的感情开始变得复杂:

施小姐:大一的时候……我现在叫她妈妈嘛,我跟她(继母)的感情也很不错,反正就发现了这个事情(父亲的婚外情),并且她告诉我,其实我妈的死就是跟这些事情有关。就相当于我妈妈死了两三年,旧事重提,而且当时我的伤口一直在。所以我就……怎么说,对我爸爸的感情很复杂,一方面我的经济来源就是他,另一方面又因为我爸爸从小到大对我真的很好,我又很爱他,又很……就很不能原谅他。

不单单是自杀的经验里存在着“责怪他人”的叙事,在父母由于生病而离世的案例中,这样的解释同样适用。10个月前母亲因肺癌去世的云小姐告诉我,自从母亲被确诊起,她就开始不断地问:“为什么母亲会得了肺癌?”而她找到的替罪羊是舅舅一家人:母亲生前深受舅舅家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困扰,因此长期心气郁结,“其实一开始没有太当回事,但是后来体检的时候,突然发现了她得了肺癌晚期”。

(二)逝世父母的缘故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逝者的责怪多是记录在自杀案例中,因为自杀的行为更容易被丧亲者诠释为“逝者对自己的抛弃和拒绝”,进而产生“他/她怎么可以对我做这么残忍的事情”的愤怒。7年前母亲因抑郁症而自杀的施小姐的叙说,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我以前不太能够原谅我妈妈。她走了以后就让我很不安,让我的很多情绪没能说出口。我觉得她应该有这个责任,应该在我迷茫的时候指点一下我,所以我不能够原谅她的自杀,我觉得她的自杀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方式,她逃避了所有的责任。”

在与其他子女的对话中,我发现,这一叙事也会出现在因疾病而死亡的经验里。4年前父亲猝死的王先生,在叙说父亲当时在工作岗位上突然离世时,使用了“你(父亲)自己不争气走了”这样的口语表述,仿佛离世的父亲在面对死亡时仍然有选择。这样的诠释路径让王先生这样一个开始有能力尽孝、反哺家庭的儿子对父亲产生了愤怒,甚至是怨恨的情绪。

王先生:我觉得一开始都会有一种怨恨,有一种愤怒,我觉得都会,当时我也会有愤怒,是人之常情……他去世的时候,我就觉得他是个弱者,你儿子现在有能力了,结果你自己不争气走了,对吧?所以当时处在一个很愤怒的状态。

此外,一些年轻子女也会较为理性地分析父母的生活习惯与死因的关系。5年前父亲因突发肝硬化去世的吴小姐,是我的第6位研究参与者,她就全面细致地回忆了包括父亲原本的身体状况、工作压力,甚至是农村生活方式在内的一系列危险因素。

吴小姐:我们那里是农村嘛,就不会有什么体检、做身体检查的意识。可能是因为他(父亲)之前身体也不是很好,我从小到大,他就有很多毛病,唉,因为在农村要干活,农村的那些饮食又不是很健康。平时比如说有压力或者情绪啊,可能都不懂得宣泄,特别是对于自己的身体,我觉得就是没有那么关注吧,比如说哪里不舒服,就觉得只是不舒服而已,吃的药啊,比如说头痛、喉咙痛、手痛、脚痛,就吃那些止痛药,但是并没有说要去做个检查,看一下到底是什么问题……

(三)系统互动的结果

归纳来看,年轻子女在前两种解释路径中更聚焦于个人层面,然而根据一些年轻子女的叙事,我很惊讶地发现,这一归因过程也可以被拓展到系统层面,也就是他们会试图探索不同的系统与父母的互动,尽可能地通过多个视角还原事件的全貌。相比较于前两种更侧重于直接寻找责任方的取向,这一种则是他们更希望知道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1年前父亲突然休克去世的蒋小姐告诉我,当时凌晨四点多,父亲突然肠胃不舒服。于是她立刻叫急救车,把父亲送去了医院。

当五点左右赶到医院后,年轻的急诊科医生看到父亲意识清醒,也能活动,就等了两个多小时才请了其他科室的医生。但是等到八点多专科医生来会诊时,发现父亲其实是感染性休克,必须赶紧抢救,做抗感染治疗。没等到蒋小姐给父亲办理完住院手术的手续,在九点多时,父亲便去世了。紧接着,医院立刻推走了父亲的遗体,“其实那几个小时,我根本就来不及做任何其他的反应……就回家了”。

面对这样突发且悲痛的失去,蒋小姐没有表现出对医院的强烈愤怒,也没有一味将父亲突然离世的责任推给当时急诊科的医生,而是告诉我,她希望能够尽可能地了解“在那短短的几个小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希望医院至少向她交代清楚死亡的来龙去脉。

蒋小姐:对我来说,就连最后抢救我爸的医生是谁,我都一直不知道,你懂吗?当时我见过那个女医生两面之后,她怎么样,我什么都不知道。就是你需要……希望被告知或需要交代的事情,但是就是一个很……我也愿意相信医生会尽全力地去做这样的事情。但你还是希望有机会……如果……能够认识他们,知道里面发生的事情会更好。因为对我来说……可能真的不是那种会去追究责任或者让你赔偿的人。

因为对我来说,钱真的没有生命重要,但也可能是医患关系真的很差,大家都要保护自己(所以他们没有向我交代更多细节)。

(四)社会结构的困境

更让我出乎意料的是,有两位年轻子女甚至用“社会结构”施加在个体身上的限制,对父母离世进行了原因诠释。概括来看,这两位年轻人的共同特征包括:两位都是男性,父亲都是突然离世,原生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富裕,受教育程度较高(一位是国内大学的社会学硕士,另一位则是美国大学的生物学博士)。

沈先生一开始其实也是将父亲的死亡归因于“其他人的责任”,但是随着寻找过程的加深,他意识到在不作为的医生和不公平的医治背后,有着社会结构在医疗资源分配上的根源性影响。他回忆说,农民出身、掌握非常少的社会资本、较低的社会地位,这些都让患上主动脉夹层的父亲“命中注定”无法获取所需要的医疗资源,这样的诠释方式“可能对自己来说,更容易接受一点”。同时这也让他决心要奋斗,这一归因也深刻影响着他之后的身份改变。

6年前父亲突然去世的严先生,同样从社会结构的视角思考了“为何是她 / 他?”这个谜团。当时父亲因脑梗住进了重症监护室,每天花费巨大,远远超过了家庭能够负担的水平,“我家又坚持了大约四天时间,就坚持不下去了,就放弃了”。他虽然很想要挽回父亲的生命,但也明白当时母亲之所以做出放弃治疗的决定,是为了保住儿子的未来。他回忆说,父亲的离世不单单是因为家庭在经济上的困难,也是因为父亲在思想上的贫穷,“你没有那种资源,这种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无能为力,这是必然的,这是目前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和沈先生类似,他也决定努力奋斗:“那你想避免这种事情,make a difference,work hard,make money,That's it(做出改变,努力工作,赚钱,就是这样)。”

严先生:我觉得(死亡)为什么发生在我父亲身上,可以牵涉出来一个比较深刻的话题。因为我们穷,因为我父亲是个穷人。我父亲穷呢,他不只是 financially(经济上)贫穷,他思想上(也)是贫穷的。就是说啊,他拥有的是穷人的思维,他觉得可能有些小病,扛一扛就过去了,但是从长远角度上来看,这并不是个明智的选择,对吧?我相信,之前我父亲的身体已经给他信号了。我记得我母亲后来告诉我,他有一次头痛去县医院检查,县医院让他做一个核磁共振,好像是脑部成像的一个检查,要 400多元的检查费,因为 financially贫穷,所以他觉得这个价钱太高,思想上贫穷,他做出了一个不明智的选择:我不去查了,回家,休息去。所以说我觉得啊,这就是这件事情发生在我父亲身上的根本原因。

(五)“这都是命”

当我问7年前母亲因脑出血突然去世的尤小姐,为什么她明明很痛苦,但却很少追问痛苦究竟为何发生时,她回答我:“我觉得就是命。”事实上,“这都是命”是绝大多数年轻子女会提到的解释。

更为有趣的是,即便许多年轻子女此前已使用了各种视角对“前因”进行了诠释,但当接近尾声时,他们的诠释仍然会落到“这都是命”。譬如刚刚提到的沈先生,当他将父亲的死亡放回至社会结构的背景下进行解释后,最后他仍然用“命”的概念总结了该部分的叙说:“我觉得是有这样的一个东西(社会结构)在里面,所以这样综合想下来啊,有时候就觉得这个东西只能是他的命了,命该如此。” 

曾有学者提醒说,哀伤的年轻人并不是在无中生有地创造意义,相反,他们会积极地在文化和社会情境中寻找可供解释的元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命思想”,包括孔子所说的“知天命、畏天命、顺天命”,成为年轻子女试图解释死亡时的一个来源。值得注意的是,基于一些年轻子女的描述,“命”这一角色并不是在父母离世后突然地出现;当他们回顾整个生命叙事时,许多年轻子女感觉到“老天爷”很早就在提醒他们,只是当时他们未曾察觉到。譬如孙小姐,12年前父亲因意外而离世,是我的第3位研究参与者,她告诉我,在父亲去世前一个月,他们刚搬了新家;当时孙小姐在家里连着哭了一个月,她说当时自己第一次意识到:

“忽然就觉得人是要死的,难过伤心了一个月。”紧接着,孙小姐孤身一人出远门参加夏令营,却被其他有父母陪同的“熊孩子”欺负。当时她一边哭,一边心想等自己回家也是有爸爸妈妈撑腰的。可没想到的是,当她回到家时,听到的却是父亲去世的消息。因此,孙小姐认为这一系列事情其实是“老天爷”给她的预兆。

孙小姐:当时就边哭边想,这有什么了不起,到时候回家,我也有爸爸妈妈。结果一回去,哎呀……后来回想的时候,我觉得是有预感的,虽然我可能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

我:你回想到那些事可能是预感、可能是提醒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孙小姐:我觉得可能真的是命吧。怎么说呢,就是可能因为我那时候还不知道是什么,可能这个世界、这个宇宙只能让一个人活这么久,他可能真的就只能活这么久,没有办法。它可能已经提醒过你了,你只是不知道而已。

当“这都是命”能够帮助一些子女来接受失序时,也有许多子女告诉我,其实“命”的解释并不能真正说服自己,充其量只是暂停了他们与失序的纠缠而已。譬如1年半之前父亲去世的曹先生,他认为父亲生前不注重定期体检,导致查出病时就已是肝癌晚期;同时他也会用“命”的概念进行解释,“我爸命不好,没有办法”。聊到后来,就读于法律专业的曹先生也苦笑着承认,“命”是他自己找的一个站不住脚的自我安慰。

顺着“这都是命”的解释思路,年轻子女可以继续追问下去:为什么命是这样的?为什么命不可以被安排得更好一点?3年前母亲因海难去世的郑小姐告诉我,由于母亲离世的日子也刚好是母亲的生日,因此父亲将此解读成“一种宿命”;而她很直截了当地说,自己非常不喜欢父亲或长辈用“命”来解释死亡,认为这是推卸责任的做法:“我爸爸就做各种解读,有什么好解读的?而且我非常不喜欢宿命论,好像一切责任都没有了。那你还活什么活?但是老一辈都这样安慰自己。”

(六)偶然概率的发生

“偶然事件发生到你身上了”“概率问题”或者“它碰巧发生在我身上”,也是年轻子女会用来解释死亡的理由。1年半以前母亲因胰腺癌而离世的潘先生,在一开始思考“为什么是母亲”时很不解:医生出身的母亲有着健康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早睡早起,不抽烟不喝酒;甚至从20多岁开始,母亲就一直坚持每天早上跑步(直到去世前一年),体重常年没有大的波动。“家里看起来最健康的人”反倒得了癌症,这让全家人都很诧异。潘先生“不太愿意”将这归结于神秘的“天命”,而是采用了基因表达“概率”的解读。

潘先生:就会觉得,这种事情就是概率吧,只能说是……如果说得神秘一点,是一种命运或者怎样。从我自己来讲,我不太愿意说这个是命或者怎样,我更愿意说这可能真的就是概率……你碰到这个事情,因为大家都学过生物,知道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定的致癌基因,只不过这个东西(基因)表达的原因,有的表达可能更快地被消解,也没有触发改变,但是有的表达会不断激活系统,最后导致癌变,就是这样的一个……概率这个东西,就是谁碰上,就碰上。所以就等于说在我看来,我只能告诉自己是这样一个原因。

这样的解释在其他年轻子女的叙说里,则会被看作“命”的特征。譬如刚刚提到的魏小姐一方面将父亲的车祸解读为命,另一方面也说:“因为这本来就是生活中发生的那种不可避免会发生的事情,只是它碰巧发生在我身上而已。”6年前父亲突发心梗去世的孔小姐也是将“命”和“偶然性”混合在一起,叙说了自己的诠释:“一部分原因可能就是碰巧,就恰好是,然后我有的时候会想,可能就是命吧。”

《与哀伤共处》,李昀鋆,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2025-2,ISBN: 9787218183220

——完——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Ta因何离去?年轻子女对父母去世原因的追问与释怀 | 正午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