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是改善居民生活、方便老年人出行的重要民心工程,是深入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重要举措。
小花园居民区,位于人民广场附近,于闹市中却别有一番宁静。身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的徐娟,始终将居民们的期盼挂在心上,在区房管局、南京东路街道等指导和支持下,目前,小花园居民区已实现了可加装楼栋的加梯全覆盖。她凭借着在基层治理方面的巧妙思路,成功破解了跨国协商、管线困局等一道道“加梯方程式”。
在徐娟的办公桌抽屉里,压着两封别具意义的信笺。其中一封,是越洋信件,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美国地址;另一封回信里,遒劲的汉字的批注仿佛还带着太平洋的潮意。
“有回信啦——”2023年9月30日,一封来自美国的信,让徐娟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福州路614弄的加梯工程,因一户美国移民家庭无法通过线上和电话沟通,陷入了僵局。由于该业主年事已高,且没有国内号码,仅留了一个美国地址,居委无奈之下,只能通过书信与其往来。
徐娟带领团队反复斟酌信件措辞,历经87天,跨越太平洋的信件终于等来了回音。“原本以为会石沉大海,看到信后,居民表示了对“加梯”工程的大力支持,他还建议邻居们‘眼光要放长远’,要是他在社区,必定会成为加梯工作的推动者。”徐娟轻轻抚摸着泛黄的信纸,回忆道。
当加梯路上的难题一个一个被破解,94岁的“悬空老人”杨阿婆,颤颤巍巍地触摸到崭新的电梯时,她浑浊泪光中闪烁的,不只是个人的感动,更是新时代基层治理温暖的生动注脚。“马路变干净了,楼房变高了,我这老太婆倒像刘姥姥进大观园。”老人抹着眼泪说出的笑语,让徐娟久久难以忘怀。
同兴大楼的加梯提议,是居民们主动提出来的。大楼到达底层,需经过一个平台,而恰恰是这个平台,困住了众多悬空老人“落地”的愿望。同时,该电梯的加装面临着无补贴的困境,居民们加装电梯的需求,已持续了十几年。
“居民想要加梯,我们就一定要为居民想办法。”徐娟通过多种渠道,联动公益基金,尽力为居民减少分摊费用。然而,在前期策划时却发现,可供安装加梯的空间极为有限。小区有一处电缆直通南京路,迁移成本远超电梯造价,可不搬迁电缆,又无法满足施工要求。
于是,徐娟联系施工方,思索其他解决方案,最终发现移动化粪池是成本较小的方案。徐娟当即联系环卫部门,寻求他们的支持。但移动化粪池并非易事,既要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又要在有限的用地上,新建一个与之前同样大小的池子。
在电梯基坑施工阶段,徐娟敏锐地察觉到异常,基坑中不断渗出的“臭水”,预示着潜在问题。燃气中压管线迁移这个“硬骨头”横亘在前,此线链接着周边商户的日常经营需求,一旦处理不当,整个工程都将陷入停滞。徐娟将问题逐级向上反映,寻求支援。她的努力得到了街道的大力支持,街道领导亲临现场督办,为工程推进注入了强大动力。申能集团特事特办,积极调整管道布局。一场场协调会密集召开,各方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出谋划策,齐心协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彰显出令人赞叹的协同治理智慧。
面对后续管理可能出现的真空,徐娟引导居民成立自治小组。居民自主提出的“50元起步资金池”方案,获得了全票通过,楼组微信群瞬间变身“议事厅”,电费分摊等细则,在云端以最为简洁的方式得以生成。
采访临近尾声时,徐娟带着记者走到同兴大楼的平台前,只见健身器材与阳光露台相互映衬,电梯轿厢光洁如新的镜面,倒映着居民们舒展的笑颜。
“为民办实事没有休止符,现在居民希望小区绿化能更上一层楼,我们还在持续努力。”站在同兴大楼的庭院里,徐娟思索着如何推动小区进一步更新。她深知,这场关乎美好生活的“方程式”,永远在等待着新的解法。
记者 / 王月华 马羽欣(实习)
编辑 / 孙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