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清明节文化习俗知多少? 博物馆里感受传统之美

    小朋友们学习制作纸鸢竹编画。    本报记者 宋延康 摄

  本报讯(记者 陈蕾)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它被人们赋予了重要的人文内涵。4月4日,广西博物馆以清明节的传统文化习俗为主题,推出“我们的节日——清明节”公益课堂,让青少年儿童从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清明,是我国唯一兼具“节气”和“节日”两种身份的日子。自唐代以后,清明与寒食、上巳节的习俗逐渐融合,人们在此仲春时节祭奠先祖、寻觅春光、踏青出游。在当天的课堂上,广西博物馆研学老师从祭祀、踏青和寒食三个方面分享了古人对礼制的尊崇和对自然的敬畏,以及现代社会中传统习俗的演变与发展。

  其中,最令小朋友们感兴趣的莫过于清明时节各地的节令美食,如北京的枣糕、陕西的子推馍、江南地区的青团、广西的五色糯米饭等。北方选择清明节食材注重实用性和耐储存性,南方则更强调时令性和细腻口感。节日限定美食的创新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选择,更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春风起纸鸢飞,放风筝是中国古代普遍流行的清明节习俗之一。在手工环节,小朋友们动手体验了纸鸢竹编画。看着手中的彩色竹条渐渐变身为可爱的纸鸢,每个人都雀跃不已。

  当天,博物馆还开展了“文化遗产周周学”活动,让大家深入了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内涵,也让节日氛围更加浓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清明节文化习俗知多少? 博物馆里感受传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