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日报
2024年底,自全省统一启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来,沈阳市三级综治中心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数字赋能,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推动形成“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的治理新格局,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探索构建沈阳新模式,被百姓亲切地称为“综治超市”。
“部门联调”破梗阻
矛盾纠纷最优解
“原以为要跑断腿,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综治中心可帮了我们大忙!”康平县胜利街道朝阳社区盛华家园小区居民王女士对记者感慨道。
“去年11月,我们辖区的盛华园小区5楼住户因房屋渗水多次找楼上协商,6楼原业主拖延维修,并把房屋经中介公司卖出,6楼新住户称原房主售房时未如实告知隐患,其接房后拒绝担责。三方责任交织,矛盾一触即发!”康平县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了解情况后,我们立即启动‘红色预警’机制,24小时内组建由司法所+民警+法院调解员+社区书记构成的‘专家调解团’。社区书记作为评理说事人安抚双方情绪,帮助捋清双方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提出具体解决办法。司法调解员、法院调解员从法律法规、相关规定给予解答。”最终6楼新住户同意在天气转暖后负责维修房屋,双方矛盾得到解决。同时,6楼新住户保留对原房主和中介公司提起诉讼追偿的权利。
纠纷在调解专班的“全链条”闭环处理下很快得到了最优解。据沈阳市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市委政法委指导区县级综治中心创新建立“常驻+轮驻+随驻”机制,整合政法、信访、司法等20余个部门力量,设立“一站式”服务大厅,开发矛盾纠纷“全科门诊”。据统计,截至目前,沈阳市13个区县(市)、179个街道(乡镇)三级综治中心均已实现实体化运行全覆盖,且已累计调处矛盾纠纷56731件,已化解56660件,化解率99.8%。
“数据跑腿”治未病
风险隐患早预警
2024年8月29日一早,在皇姑区某建筑工地门前,有十余名务工人员聚集,讨要赔偿。现场民警通过公安5G图传系统,第一时间将现场情况传递至皇姑区综治中心指挥大厅,综治中心将务工人员代表、工程承包人、某单位相关负责人三方约到一起进行协商。“我们经研判,协调党员法官、派出所民警、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工作人员及社区工作人员协作调解,最终达成协议,由施工方为工人发放经济补偿。”皇姑区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该纠纷及时化解,得益于沈阳依托“数字沈阳”平台,实现公安110警情数据、12345热线、网格巡查信息互联互通,实时生成风险热力图,精准定位治安盲区和突出风险隐患。“我们还创新开发了‘一键扩群’功能,如遇突发案(事)件可快速联动多部门线上处置,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此外,我们的远程调解系统还支持跨区域联调,能够做到真正高效化解跨区纠纷。”沈阳市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闭环管理平台可对矛盾纠纷全流程线上留痕,超期任务自动预警,以及通过100%回访机制,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治理根系”扎得深
家长里短有人管
“多亏了综治中心特意为我组织召开的‘家庭会议’,让原本拒绝履行赡养义务的孩子们现在能养我了。”尿毒症患者王某抹着眼泪对记者说。
这得益于大东区综治中心针对赡养纠纷,创立“司法确认+跟踪回访+社会救助”机制,通过司法调解联动,赡养费执行到位率提升至100%,综治中心还协调民政部门落实医疗救助,社区志愿者提供日常照护,同时在社区开展“最美孝心家庭”评选活动,推动赡养类纠纷同比下降55%。
沈阳将治理触角延伸至基层“神经末梢”,建立“1+1+N”工作模式(1支应急处突队伍+1支专业调处队伍+多支志愿队伍),形成“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的闭环处置链条。
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共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创安,从“枫桥经验”本地化实践到中国式现代化治理模式的创新突破,沈阳正以三级综治中心为支点,撬动基层治理体系的历史性跨越——这不仅是空间的整合、机制的创新,更是一座城市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深情作答。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周贤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