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因为共情 所以共鸣

转自:沈阳日报

  □新华社记者 李鲲、宋瑞、张宇琪

  每逢清明节,马来西亚华人吴亦萱都会秉承扫墓传统,以上香、献供品、烧金银纸等方式祭奠逝去的亲人和祖先。即便今年身处天津,她也会与家人通话,表达哀思。

  “我从小熟悉中华传统文化习俗,父母时常教导我要饮水思源、勿忘根本。”吴亦萱说。

  民俗学者马知遥说,当前,东南亚地区的华语圈大多还保留着清明节的节日习俗,体现出这个节日强大的吸引力。

  中国清明节因兼具节日和节气双重身份而备受国人重视,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多种属性叠加、悠久的历史传承、以及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等特点,让清明节有了极为丰富的内涵。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教授洪畅说,扫墓祭祖一直以来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折射出中国人“慎终追远”的生命哲学。向先人表示最深的敬意和怀念,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同时引导人们对生命的本质与存在的意义进行深层思考,反思生命的真谛。

  国外也有类似节日,如墨西哥的亡灵节等。这些节日虽形式和背景各异,但都与祭奠先人、缅怀逝者、反思生命意义相关,体现了世界人民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逝者的怀念。

  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王祎认为,不同语言的人们通过共同的仪式(如扫墓、献花)和情感表达(怀念逝者)建立了超越语言的情感连接,能够跨越文化边界,产生情感共鸣与交流,增强文化的认同与包容。

  来自埃及的丘山是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文专业的学生。他说,埃及人也会准备祭扫用品和食物完成扫墓仪式,还会在坟墓旁种植物,以此象征生命的循环。“中国人和埃及人对于祭奠先辈的情感是共通的,我们都希望通过追思亲人,来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一味地沉溺于过去的悲伤。”丘山说。

  “越南也有类似节日,我们通过扫墓祭祖铭记历史、传承文化、凝聚家族与民族精神。”就读于天津大学的越南留学生阮兰感触很深,“这种对先辈的敬重、对家族传承的重视是人类共通的情感。”

  在中国,过清明节的方式多种多样。除祭扫外,踏青、折柳、播种等都是清明的主题活动。马知遥认为,清明节并不是一个悲伤的节日。这里有对先祖和离世亲人的哀思,也饱含人们感知自然、顺应自然,对美好生活的享受。

  清明之际,东风送暖,万象更新,人们沐浴春光,舒展筋骨,在时令变换之中,感受吐故纳新的生生不息。洪畅说,“游春”习俗历代相沿不衰,体现了人们将生命的延续和自然的律动紧密结合,蕴含着中国人看重新生的生命观念。

  一些在华外国人也“入乡随俗”,通过踏青感受清明节孕育的文化内涵。22岁的韩国人申基松选择去郊外踏青,亲近自然、感受春天的生命力。丘山则与中国同学们一起品尝青团、放风筝。

  来自科摩罗的齐琪格打算参观博物馆、公园和历史文化遗迹等,享受清明假日。“这个纪念祖先的节日可以触动世界各地的人们。它提醒我们,对家庭、历史和起源的尊重是世界多元文化共有的价值观。”齐琪格说。

  王祎认为,当前,中华文化的传播途径越来越丰富。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逐年提升,深具中国传统精神内核的文化更容易引起外国人的关注。越来越多外国人参与中国清明节,既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也是人类情感与文化需求的自然延伸。这正说明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更可以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

  “清明节里蕴含的生死、亲情、自然等主题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当外国人了解了清明节的祭祖习俗、扫墓仪式、自然观念中的文化内涵时,人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命运的共通性,从而加强全球合作与理解。”王祎说。

  (新华社天津4月4日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因为共情 所以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