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风 朱德玺
在优酷“白夜剧场”的片单上,作为山东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项目“齐鲁文艺高峰计划”(2023-2027)重点项目的《沙尘暴》,就像一株倔强的骆驼刺扎根于流媒体平台的热带雨林。当悬疑剧市场被《漫长的季节》的诗意叙事、《猎罪图鉴》的科技美学占据时,这部以西部戈壁为舞台的刑侦剧选择回归最朴素的现实主义。在数据至上的算法时代,《沙尘暴》的价值恰在于其用粗粝的影像质感撕开悬疑剧的精致幕布,让黄沙漫天的生存困境与人性微光,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都市观众心中掀起一场精神沙尘暴。
该剧在人物塑造上刻意摒弃了悬疑剧常见的“神探”设定,西北小城刑警队成员们灰头土脸的日常,构成了对都市白领精致生活的镜像颠覆。陈江河粗犷又朴素的外表、罗英玮犀利执着的面貌、专一而爱财的孙彩云等等,这些视觉符号与人物画像,构建起真实可触的“在场感”。当观众习惯了《猎罪图鉴》中沈翊工作室的“北欧极简风”,突然面对沙漠中简陋的办案场景时,这种视觉落差恰恰形成了情感代偿空间——在滤镜中渴望真实的集体潜意识,在此找到了安放之地。
剧作对西部生态的展现超越了景观奇观化的浅层表达。第一集沙尘暴中陈江河和罗英玮驱车行驶在路上,一路上黄沙漫漫,而罗英玮方向偏移差点进入流沙区,陈江河及时拦截,才避免了悲剧重现,同时也交代了陈江河师父的现状,观众与剧中人共同体验着窒息的压迫感与过往的悲伤。这种生理层面的共情体验,比任何悬疑反转都更具情感穿透力。当都市观众在空调房里见证角色与自然的生死博弈时,屏幕内外形成了微妙的情感对流——我们既庆幸于现代文明的庇护,又隐约怀念着人类原始的生存韧性。
在倍速播放差点成为刷剧标配的今天,《沙尘暴》刻意降格的叙事节奏,构成了对用户习惯的挑衅。但正是这种“反算法”的勇气,意外激活了深度观影群体的圈层传播。多重线索交织,多条故事线交叉,多重关系反转,旧的谜题已解,而新的“沙尘暴”又将袭来,慢节奏叙事下疑点频出,慢中有快,不乏各种线索引起观众细品。当内容足够纯粹时,所谓的节奏缺陷反而能转化为传播特色。
该剧还抛弃了过往许多悬疑剧采取的叙事方法,过去我们常常停留在“凶手是谁”这一维度,找线索,破案,揭示背后的前因后果;但是本剧直接开门见山,我告诉你凶手是谁,可是“凶手为什么犯罪,犯罪的人为何重新申诉”等一系列的发问,反而引发对人性更深层次的讨论,在慢节奏的叙事中,依然存在许多值得观众深思和探讨的余地。
优酷“白夜剧场”通过《沙尘暴》完成了品牌气质的在地性转化。当爱奇艺的“迷雾剧场”深耕都市心理暗角,腾讯视频的“X剧场”玩转叙事迷宫时,“白夜剧场”选择将镜头对准被遗忘的地理边缘。这种差异化定位填补了市场空白,剧中的罗英玮作为公安大学毕业的硕士,选择到西北边缘地带扎根基层,更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
该剧开创的“生态悬疑”亚类型,为现实主义创作提供了新范式。剧中通过一本同名的小说《沙尘暴》揭开尘封命案的设计,以及剧中沙尘暴天气的频发,同时伴随着各种真相和线索被“沙尘暴”隐去,将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进行蒙太奇式对照。这种将环境作为“沉默主角”的叙事创新,或许能引领悬疑剧突破案情本身的局限,探索更深层次的人性,走向更广阔的人文关怀维度。
在流媒体平台竞逐“剧场化”品牌升级的今天,《沙尘暴》的价值不仅在于为“白夜剧场”扳回一城,更在于证明了现实主义作品在网络时代的生存智慧。当黄沙渐渐落定,我们看到的不是类型套路的重复,而是悬疑剧向土地深处扎根的勇气。这种勇气或许不够精致,不够炫目,但就像戈壁滩上的梭梭树,只要守住向下生长的定力,终将在观众心中长成一片防沙固土的绿洲。
(于晓风,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影视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德玺,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