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经观社论|智能驾驶不能脱离“以人为本”

经济观察报 社论/文 小米SU7碰撞起火事故,带走了3条年轻的生命。小米汽车官方给出的行车数据说明,车辆在事故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处于NOA(领航辅助驾驶)状态。各方都在等待最终的事故责任认定,但智能驾驶仍然成为这几天的热议话题。

没有人愿意看到悲剧的一幕。在哀悼逝者的同时,我们认为,是该认真反思我们走过的智能驾驶之路了。严格地说,目前乘用车上使用的功能叫做辅助驾驶。它一度被车企冠以“自动驾驶”的名号,但之后工信部明令禁止在乘用车上使用 “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的表述,智能驾驶就成了汽车企业最新的宣传用语。

辅助驾驶的初衷是为了辅助人类驾驶员开车,减少因疲劳驾驶、分心导致的事故概率,而不是将驾驶员取而代之。当前,所有的辅助驾驶技术都被严格限制在L3级别之下,其要义是人手不能脱离方向盘,以保证操作汽车的是驾驶员而不是机器。

但是这些规则在现实中走了样。在汽车厂家的话术中,智能驾驶可“解放双手双脚”,以后还要“解放双眼”。这极大弱化了驾驶员对汽车的掌控权。在强力的营销包装之下,智能驾驶不仅成了代表汽车技术先进与否的标志,还成为消费者购车时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智驾平权”“全民智驾”的提法,更是让智能驾驶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与此有关,很多消费者显然缺乏对智能驾驶的正确认知。

在真正的智能驾驶还不能照进现实时,营销话术的误导和消费者的误会都可能是致命的。当技术本身还在迭代进化时,过早地将风险交给消费者并不符合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也不利于社会的福祉。小米汽车发生的事故并非第一例与智能驾驶有关的事故。但舆论反应之强烈说明,公众认知正在发生变化。

这是我们重新客观、理性地认识智能驾驶的机会。按照国际上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定义和分级,自动驾驶需要融合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通讯、软件、算力等多个行业,在“车—路—云”一体化的理想环境下实现,这是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现在,单车智能变成了自动驾驶的主流,这很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在实现单车智能的技术上,又存在着摄像头纯视觉方案和摄像头、雷达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的分歧。从多个层面看,当前的智能驾驶技术都称不上成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同时,智能驾驶还涉及伦理、法规、权责等问题。比如,当智能驾驶车辆发生事故后,如何判定责任在厂家还是在驾驶员?从目前看,还没有任何一个厂家因为智能驾驶事故而担责,似乎多种力量都将责任推向了驾驶员一方。这对驾驶员不公平,更可能鼓励厂商采用激进的技术策略。

我们以为,问题的核心是技术让步于人还是人让步于技术。智能驾驶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不能脱离以人为本,这要求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必须保证基本的安全边界——“安全是最大的豪华”不是说说而已的,消费者理应获得智驾功能的详细使用说明或告知,汽车厂家和相关社会机构应该承担起针对智能驾驶培训的义务,智能汽车强制性法律法规也需要逐步完善。

有人说,人类总要为创新付出代价。如果太过于强调规制,也会捆住创新的手脚。我们认为,与其他领域相比,汽车领域的创新因为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理当更审慎甚至“保守”一些。更何况,我们付出的代价常常与创新本身无关,多半因为敬畏之心的缺乏。

回过头看,创新重塑了中国汽车产业,中国成为电动车产业的领跑者。人们对智能驾驶的现实和未来充满期待和想象,这同样激励了无数的创新创业者。我们乐见中国企业走在前列。即使如此,还是想说:我们是否可以慢一些?重新审视我们走过的智能驾驶之路,矫正方向和确定路标,中国企业不会因此失去什么,智能驾驶之路却能更加稳健扎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经观社论|智能驾驶不能脱离“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