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深化拓展基层产权“应进必进、阳光交易” 护航乡村振兴
“年租金收益达到13万元!”在成都市新都区锦城村,原先闲置的小学校址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顺利出租后,村党委书记舒凯第一时间向大家分享了该消息。
“如果一直闲置就太可惜了。”舒凯感慨:“‘阳光交易’既堵住了权力寻租的漏洞,又让村民对村务管理有了更多信任,也让村集体经济实现增收。”
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是老百姓期盼的实事,也是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成都将持续深化基层产权交易规范化建设作为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有力抓手,通过督促“应进必进”项目全部“阳光交易”,避免“三资”交易游离监管之外,有效遏制暗箱操作等“微腐败”问题,促进基层治理、护航乡村振兴。
今年初,市纪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对持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再作部署,强调深化集体“三资”、乡村振兴资金等领域突出问题治理,拓展基层产权“应进必进、阳光交易”。
确保“应进必进”,是实现“阳光交易”的关键。
针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底数不清、监管薄弱等痛点,新都区纪委监委开展农村集体“三资”专项整治行动,对153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全身体检”,核清资产14.5亿元;同步建立城市社区“房产+企业”双台账管理体系,将31个社区的132宗房产、15家社区企业纳入动态监管。同时组建专项督查组对35个重点村社“过筛子”,整改合同违规、租金畸低等廉洁风险问题32个。推动9个镇(街道)设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实现640宗3.7亿元集体资产在“应进必进”平台阳光交易,有效防范暗箱出让、围标串标等风险。
推动责任落实,是深化拓展基层产权“应进必进、阳光交易”的重要环节。
青白江区纪委监委将职能部门的履责情况作为监督重点,建立由区纪委书记和分管区领导牵头的基层产权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明确16家成员单位责任分工,定期听取成员单位履责情况汇报,推出联席会议备忘录工作机制,固化协调事项,共同化解交易流程卡堵、规则边界不清等方面难题23个,推动社区保障资金、城市社区所涉项目纳入交易平台。
“除了常态化跟进监督促规范,我们还联合职能部门,对全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数据情况进行摸排梳理、分析研判,深挖细查工作推进不力、服务质效不高以及‘私下交易’‘吃拿卡要’等纪律作风和违纪违法问题。”青白江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监督和查办案件中发现的制度漏洞、执行短板等问题,向相关分管区领导和镇党委“一把手”制发函告8份,推动开展政治谈话23次,促进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相关制度6个,力求“查改治”一体推进,通过不断完善基层产权交易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整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始终高度重视、用心用情用力。
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工作报告明确要求集中整治“再狠抓两年”,对标中央和省、市相关部署要求,成都市纪委监委明确具体落实措施,这也为探索创新基层监督方式方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按照成都市深入推进基层产权交易规范化建设工作部署,金堂县纪委监委形成《金堂县农村产权交易目录清单》及“1+N”配套制度体系,推动5类36项资产(资源)“应进必进、阳光交易”。
为提升监督质效,该县纪委监委探索构建“县镇村组”四级监督体系,层层抓实基层监督,设置6个片区协作组,形成“委领导、室牵头、镇交叉、人统筹、事协办”的片区协作格局,围绕集体“三资”、惠民惠农政策落实、耕地保护等关键事项开展监督检查。针对复杂案件,协作组内开展联合办案,有效破解镇(街道)办案人手不足、情面妨碍等难题。
“我们依托大数据手段打造‘金睛掌上通’小程序,以此作为‘四级监督’体系的‘中枢网路’,实现线上派发监督任务、公示惠民政策、上报投诉建议等功能。”金堂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金睛掌上通”已公开“三资”信息17000余条,在线“派单”问题线索68轮次。
基层产权“应进必进、阳光交易”的综合效能不断释放。据悉,实施“应进必进、阳光交易”以来,全市查处涉“三资”交易有关案件大幅下降,有效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资源1.1万宗、336亿元,直接为集体增收1.01亿元。通过“阳光交易”引领规范行权、促进节资增值已成为共识。
“我们把集中整治与加强基层监督以及清廉蓉城建设等工作统筹融合,相关措施共通共用、一体推进。”成都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拓展基层产权“应进必进、阳光交易”,深化“流通强链”改革,对已交易项目“回头看”,进一步助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提炼总结好集中整治有效经验并加以推广,以精准有效的监督执纪执法回应群众期盼、增进民生福祉,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正风反腐加力度、清风正气在身边。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程廷静 王雪钰 陈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