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 波
最近,四川达州某小区居民因居民楼下开设殡葬服务店与店主爆发冲突,小区业主砸毁广告牌,店主受伤住院。有居民表示,这家殡葬店位于小区出入口必经之路,对住户生活造成很大困扰;也有居民说,小区地处城市主干道,殡葬服务店会影响城市形象。而店主则认为自己通过正规手续开店,营业执照等一应俱全,既然能拿到手续,就说明能经营。
店主通过正规手续合法经营,居民却要求搬离,这反映出法律框架与社会传统心理的冲突,居民反对的根由其实是深植于传统社会的避讳心理。尤其在儿童、老人居多的社区,死亡忌讳更易引发集体焦虑,对殡葬服务店产生“膈应”心理。这种“合法经营”与“合理驱离”的矛盾,在许多地方都客观存在,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挑战。
《殡葬管理条例》并没有明确禁止在居民区开设丧葬服务店,大多数省市也无相关限制。这就意味着,在多数地区,丧葬服务经营者若取得营业执照,其选址行为并不受限。既然是“法无禁止”,那就要做好殡葬服务店周边居民和经营者的工作。一方面在学校、社区加强生命教育,普及科学死亡观,加强社会对殡葬行业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要动员殡葬服务经营者转变思路,通过调整店面设计弱化“阴森感”,并尝试提供线上预约等服务,减少居民日常接触频次,最大程度降低周边群众的不适感。只有化解“合法经营”与“合理驱离”的矛盾,才能实现“逝者安息”与“生者安宁”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