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在教育中少些安全焦虑

近日,湖南、重庆、四川等地中小学生野炊的新闻火了。其中,湖南娄底某中学的春游视频引发广泛关注——学生们现场垒灶、生火掌勺,做烤串、生煎包、炒饭炒面、辣椒炒肉等各式美食,热情邀请老师“试菜”,阳光灿烂的笑脸与烟火气十足的画面刷屏网络。相关视频被多家央媒转发报道,获得数十万点赞,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分享自己学生时代的野炊经历并晒出照片,直言这才是春游该有的样子,希望学校多举办类似户外活动。

尽管网络上一片叫好,但真要推广这种野炊活动却不容易。除了难觅合适的野炊场所等执行细节上的难题外,各方对安全的担忧可以说是最大限制。吃坏了肚子怎么办?出了其他问题谁负责?对此,家长很难放心,学校也不敢冒险。

类似的安全焦虑在教育领域有不少体现。部分家长把孩子在学校碰到的“意外”当“事故”,动辄问责;学校为安全起见,不得不在体育课中减少器械使用频次,甚至直接取消对抗性项目;传统大扫除因“安全隐患”被不少学校叫停或外包,劳动课逐渐脱离体力实践,劳动作业亦变成家长代劳的“手工秀”……

这种过度防护看似规避了风险,却催生出更深层的危机:校园里的“小眼镜”“小胖墩”日益增多,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有教育界人士结合我国足球、篮球大赛成绩下滑反思:若体育课上连磕磕碰碰都不行,长大后在对抗性项目中何来敢拼敢抢的魄力?更何况,体育锻炼还有利于心理健康——可缓解压力、调节情绪、锻造抗压能力,其作用远非课堂说教可比。

正因如此,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全国多个省份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中小学落实学生每天1节体育课,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虽有政策保障,但执行中若还是被安全焦虑束缚手脚,再充足的体育活动时长也可能沦为形式主义。

其实,安全与教育本可两全。以湖南娄底这所中学的野炊实践为例:活动中,教师全程护航,家委会成员备好急救包,有专人为过敏学生定制餐食、清理场地并反复检查灶火是否熄灭。这些细节证明,安全从来不是靠“取消活动”来保障,而是用“预案充分、责任到人”来实现。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无论是体育课、劳动教育还是户外实践,都需要家校社协同配合,构建良性教育生态。学校要在专业化、规范化上下功夫,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提高安全保障与应急处突能力。家长需转变过度保护思维,与其把孩子养成温室花朵,不如教会他们识别风险和紧急处理意外伤害的技能。政府应完善校园安全风险共担机制,通过保险托底、明晰责任认定规则,为学校松绑。媒体则要多做正向引导,减少渲染个别极端案例,让公众看到更多“放手不放任”的成功实践,营造协同育人的良好舆论氛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在教育中少些安全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