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完成青岛湾栈桥码头(二期)、东大洋码头改造等项目
完善海上游基础设施提质“海上看青岛”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讯 大力发展海上旅游是青岛加快建设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城市的重要抓手,码头是支撑青岛海上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但青岛沿海一直缺少高标准的客运码头,码头站点设施简陋,泊位稀缺,与秀美蜿蜒的海岸线资源禀赋不匹配。今后,这一情况将得到有效改善。记者在日前召开的相关发布会上获悉,青岛将完善海上旅游基础设施。优化码头布局,完善“一程多站”式海上旅游线路格局,擦亮“海上看青岛”品牌,年内完成青岛湾栈桥码头(二期)、东大洋码头改造等项目,新开通2条海上旅游航线,进一步提升青岛海上旅游服务品质。
4月5日,青岛栈桥景区迎来众多国内外游客。青岛湾栈桥码头项目坐落于市南区风景名胜核心区,紧邻青岛旅游地标栈桥,地理位置优越。工程总体分为两部分,包括北侧游艇码头区和南侧旅游客船区。其中,南侧旅游客船区港池处设置钢质趸船2座,形成旅游客船泊位6个;北侧游艇码头区陆侧建设平台100平方米,平台西侧设置主浮桥一座,主浮桥两侧布置浮泊位127个,主浮桥端部设置2道浮式防波堤。2024年5月,青岛湾栈桥码头一期投入运营后,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满足了上千名游客上下船的集散、候船需求,更通过实施“五统一”联合运营模式,有效遏制因低价竞争导致的“欺客、宰客”现象,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小散乱”问题,游客的旅游体验显著提升。
从空中俯瞰,小青岛犹如一把小提琴,栈桥像灵巧颤动的琴弦,外侧的浮式防波堤则像小提琴弹奏出的一道优美音符,为这座滨海旅游城市增添了一抹浪漫气息……4月2日,青岛湾栈桥码头二期项目顺利通过交工验收,计划旅游旺季前投入运营。
记者从市海上旅游客运码头整治工作专班获悉,二期项目建成后,客船泊位由原来的2个增至6个、泊位总长度由80米提升到240米,小艇泊位由原来的6个增至127个,码头综合接待能力提升近10倍,有效填补了青岛海洋旅游客运码头布局的短板,将通过整合优化青岛湾沿岸旅游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全面提升游客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极大提振海洋旅游产业从业者的发展信心。
作为提升胶州湾北岸海上旅游品质的重要项目,东大洋码头改造项目目前已完成初步设计,正在积极推动用海、疏浚、清淤手续办理,环境评价报告和通航安全论证等工作也在加紧进行,争取年内建成通航。今年3月发布的《红岛东大洋码头趸船采购项目招标公告》显示,项目将在东大洋码头北侧设置长45米、宽9米趸船一座,通过25米钢引桥连接码头和趸船,新建趸船可提供2个35米客船泊位。“该项目的实施将打通红岛至老城区的海上交通航线,解决胶州湾北岸没有旅游船舶直达停靠的问题,进一步丰富胶州湾内海上旅游业态,为开发更多海上旅游航线、实现胶州湾北岸与东岸旅游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青岛旅游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文化旅游品质,深化海岛旅游开发攻坚。在加快破题海岛旅游开发方面,青岛按照“一岛一策”原则加快推进灵山岛、竹岔岛、小管岛等重点海岛旅游开发,改善陆岛交通条件,因地制宜打造亲子研学、休闲垂钓、康养度假等差异化产品。灵山岛新码头建成完工,竹岔岛启动20余亿元建设项目,小管岛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其中,竹岔岛建设项目将呈现一个现代化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实施度假村建设工程和南屯酒店建设工程,布局宽敞的精致客房、综合码头、休闲设施等业态。
下一步,青岛将以现代化码头设施为硬件支撑,持续优化海洋旅游联合运营机制,促进海洋资源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持续擦亮青岛海洋旅游“名片”。(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建亮/文 王雷/图)
责任编辑:臧婷
(作者:周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