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日报
春日,一起寻宝高校博物馆
3月20日,市民在河北师范大学博物馆参观。本报记者 杨明静摄本报记者 杨明静
“这台高颜值望远镜曾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立下‘战功’,如今仍能捕捉宇宙微光。”“这只栩栩如生的北极熊标本是学校老师和同学们亲手制作的,旁边的北极狐标本还获过大奖呢。”3月20日,走进河北师范大学博物馆,丰富多样的展品令人目不暇接。在志愿者讲解下,一些硬核藏品让人惊叹不已。
“河北师范大学博物馆是集校史、文物、艺术、宇宙、地球、生命科学于一体的综合博物馆。生命科学馆2万余件动植物标本中,既展现地球生物繁衍生息的演变过程,也包含河北物种的生态图谱;天地科学馆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将宇宙演化与燕赵地质变迁生动呈现出来;文物馆收藏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民国期间的历史文物2000余件(套),许多文物有较高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谈起该馆馆藏,河北师范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朱绍华如数家珍。
依托高校学术背景资源,大学博物馆往往有自己独特的馆藏内容,其中不乏一些硬核馆藏。河北经贸大学发票博物馆藏有明嘉靖以来两万余件经济票据,包含商业发票、田房地契等多种类型,是国内首家反映中国发票悠久文化历史的专题博物馆;河北农业大学农业博物馆依托现代农业体验中心建设的教学和科普资源平台,在2460平方米展区内,展现了河北农业、土壤岩矿、植物旅程、森林资源等丰富内容……
与省市级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虽然体量不大,但具有小而精的馆藏特色,涵盖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等多种类型。
“学术+科普”的双重属性,形成高校博物馆的特有赛道,不仅成为高校学生科研社交的好去处,更成为公众科普热门打卡地。
“孩子对动物演化特别感兴趣,之前还想带他到外地博物馆参观,没想到身边的高校就有这么棒的资源,真是太方便了。”3月20日,来自石家庄市长安区的程书华专程带儿子程子昊到河北师范大学博物馆参观,父子二人带着科普书一边观展一边讨论,收获颇丰。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我省各高校积极整合校内资源,进行数字化升级,实现科普开放。河北经贸大学发票博物馆设置互动设备和电子数据库,通过开放式设计,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和触摸历史,更好地了解中国发票的发展轨迹;河北农业大学农业博物馆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度数字化,开发了全景VR展示系统,实现馆藏资源“线上+线下”两种路径同步展示,方便市民参观。
依托丰富的馆藏内容和科研优势,高校博物馆还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览、研学等活动,向公众敞开怀抱,吸引市民进校参观。
“北极熊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如何保护北极熊的生存环境?”不久前,一场主题为“从北极熊到万物生灵,共赴保护之约”的科普活动在河北师范大学博物馆举行。工作人员精心筹备了北极熊科普研学、云手工制作、知识盲盒问答等活动,邀请到馆市民一同探索北极熊的世界,了解它们的生存现状。
“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研学活动,希望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知识和乐趣。”朱绍华介绍,这些活动覆盖了从天文地理到生物万象的广泛知识领域,巧妙地将知识普及与动手实践相结合。
“我们依托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优势,积极向社会公众开放,尤其注重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农业科普教育。博物馆连续承接河北省高校科学营活动,创新推出‘农业大侦探’系列科普活动等。”河北农业大学实验实训中心副主任史峥介绍,去年该校博物馆开展科普活动41场,涵盖科普研学、社会实践、农业培训等多种形式,接待中小学研学15000余人次。“今年我们还会继续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进一步扩大博物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史峥说。
这个春天,让我们循着知识的脉络,一起开启高校博物馆寻宝之旅,让探寻文明的种子在校园里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