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推广
文 | 张馨仪
春风和煦又一年,4月8日,万众瞩目的2025世界牡丹大会、第34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以下简称2025菏泽牡丹节会)即将开幕。
千年花事里的文化解码
菏泽牡丹,承载千年历史风华。从隋代的萌芽初绽,历经唐宋的蓬勃发展,到明清成为中国牡丹栽培中心,如今拥有九大色系、十大花型、1308个品种,是菏泽当之无愧的文化灵魂与城市名片。
当四月的暖阳穿透千年花影,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姹紫嫣红的视觉盛宴,更是一个古老物种在当代语境下的文化重构,一座城市以花为媒的文旅觉醒。
据了解,2025菏泽牡丹节会精心策划了“1+4+N”活动矩阵。除开幕式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工笔画产业、汉服经济发展、牡丹科技创新四大主题分论坛将精彩亮相。
本届节会的创新实践大大提高了可玩性:曹州牡丹园、冠宇牡丹园、百花园、中国牡丹园等主要观赏园区均大幅改造提升,将雍容牡丹与传统国潮、数字科技等元素巧妙融合,推出昼夜双宴、实景演艺、唐风雅集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增强游玩互动性和新鲜度。当数字光影投射在古牡丹丛中,游客穿梭于虚实相生的牡丹元宇宙,传统文化正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生。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韩国骊州与重庆垫江分会场的设立,更构建起“牡丹外交”的新范式。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延伸,更是文化符号的增值过程——牡丹从地域特产升华为连接黄河文明与东亚文化的纽带,在“各美其美”中实现“美美与共”。
产业矩阵中的牡丹经济学
牡丹产业在菏泽已形成年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但本届节会展现的产业想象力远不止于此。节会期间,系列招商推介活动吸引众多客商,为产业注入新投资与活力;汉服新品发布会推动汉服产业与牡丹文化融合,开拓新市场;产才对接交流会汇聚专业人才,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更值得关注的是“节会经济”的溢出效应。从智慧旅游地图到集装箱集市街区,从牡丹主题马拉松到AI赋能的美食大赛,节会搭建的不仅是展示平台,更是要素聚集的磁场。文旅消费与城市更新的良性互动,让“流量”真正转化为“留量”。
城市进化论的花样表达
牡丹节会之于菏泽,恰如进博会之于上海,是城市能级提升的战略支点。当人民路过街天桥化身观景长廊,当老旧厂房转型为艺术空间,城市更新在牡丹意象中找到了诗意表达。这种“微更新”策略既保留了城市记忆,又注入了现代活力,塑造出独特的“牡丹美学”城市肌理。
2025菏泽牡丹节会开幕在即,菏泽全市总动员!
4月3日,菏泽市委书记张伦实地调度筹备工作。他强调,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增强办好牡丹节会的责任感使命感,细之又细抓好各项工作筹备,全力擦亮“牡丹之都、花样菏泽”金字招牌。
从高速路口唐风花窗的榫卯接合,到停车场资源动态调度——这场文旅盛事的底层逻辑悄然浮现:城市治理的根系越深扎,牡丹经济的绽放越从容。
新增的800个便民车位、全域智慧导览的毫秒级响应,看似是服务游客的“微操作”,实则正将“游客思维”植入城市基因,如同千年牡丹将养分凝于根系,菏泽正将治理智慧沉淀为城市生长的永恒养料。这种治理能力的提升,远比短期客流增长更具长远价值。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菏泽牡丹节会的嬗变轨迹,恰是中国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微观镜像。从“赏花经济”到“创意经济”,从“文化节会”到“城市IP”,这朵千年牡丹的每一次绽放都在重构城市与人的关系。
当四月的暖风再次吹醒曹州牡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满城锦绣,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这或许就是文化自信最生动的注脚……这座以花为媒的城市,正以最大诚意静待世界宾朋共赴这场春天之约。
来源: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