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蓝晨 通讯员 周婉珂
近日,我市召开2025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联席会议,开展新修订的《科普法》宣贯。市科协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不断上升,2023年末,我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3.9%,较“十三五”末的11%提高了2.9个百分点,2024年增幅呈现加速提高态势,到2025年末,衢州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17%。
去年以来,我市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用高质量的全民科普工作激发全市的创新活力。
突出“五类人群”科普素质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如何在科技创新中掌握主动权?对衢州来说,公民的科学素质的提升迫在眉睫。”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2002年,我国颁布第一部科普法,并于2024年12月完成首次修订。国务院印发的《科学素质纲要》作为行动指南,精准施策,针对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5类人群部署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2024年以来,我市面向青少年举行各类科普活动,例如6大类科技赛事吸引2万名青少年参加,组织“春泥计划”各类活动5200余场,举行“博士讲科普”进校园43场次,成立“校外实践育人联盟”等等,全年累计举办各类科普活动近八千场,积极推动建立校内外资源融合的科技教育体系。
对于农民群体,我市开展以“三农”为主题的科普活动,以农业产业为核心,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共13个产业605位专家;全市113家农函大教学点全年举办175场次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服务7500余人次。
围绕产业工人素质升级,我市已建69个专业教学基地,建设覆盖城乡“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2024年开展各类培训7.82万人,新增技能人才2.64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28万人,新增数字高技能人才3600人。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7家,新引进博士后83人。
由于老年人在健康、防诈、智能产品等方面的科普需求较大,2024年,我市推动全市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预防电信诈骗、健康科普等,涉及人数2万人。目前全市已完成为3870户困难独居老年人安装智能数字设备。
对于干部,市委党校全年共举办各类主体班次46个,培训学员12000余人次,制定《衢州党校系统基本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将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作为干部教育培训重要目标。
“公共服务”“人才”“产业”成抓手
从2024年我市的公民科普素质提升来看,“公共服务”“人才”“产业”成科普素质提升的主抓手。
最新数据显示,我市在2024年持续推进全社会资源共享,持续推进公共场馆科普化。目前,全市建有科普教育基地200家、新建7家浙江省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点)、农村科普宣传栏1385个。市医保局打造22家医保驻院便民服务站,实现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站点“全覆盖”,累计提供科普信息咨询3万余人次。
在全面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的同时,我市强化科普人才建设。市科协以“提升科学素质·助力科技创新”为主题,充分调动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志愿者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市200家基地累计举办科普活动2960余场次,服务群众百万余人次。
聚焦产业发展,我市还强化联合协同,围绕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除了推广博士创新站,我市还聚焦建设科技小院,2024年新建常山胡柚、龙游清水鱼、开化铁皮石斛等科技小院6家,目前全市已建有14家科技小院。
继续深化科创赋能改革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我市将如何加快提升公民科普素质?记者从市科协了解到,我市将继续深化科创赋能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例如围绕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探索构建‘一产业、一院士、一服务站、一博士团、N个创新站’的科创服务体系,推动优质资源和科创服务向企业集聚;建好用好‘科学家+企业家’跨界交流平台,开展好项目人才对接、科技成果发布,凝聚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市科协综合业务部部长赵秀应说。
据悉,在深化人才服务改革方面,接下来我市将打好科技人才引育留用组合拳,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将建立“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常态长效机制,继续构建人才服务“生态圈”。加快打造院士专家讲堂品牌,促进各类英才汇聚衢州。
在深化科普服务改革方面,我市将加快构建全域科普新格局。例如探索建立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制度,开展“科学传播”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活动等,不断激发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