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青海产业“四地”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作为依托于颠覆性科技创新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着力点。青海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好机遇,立足资源能源优势,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目标和建设产业“四地”路径,着力塑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以组建中国盐湖集团为抓手,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

青海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累计探明储量约4000亿吨,占全国盐湖资源的50%以上。经过60多年的开发建设,这里已成为我国最大、世界第四的钾肥生产基地,有力保障了我国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然而,开发过程中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为加快推进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及所属子企业与青海省国资委、青海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共同组建中国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并于2025年2月正式揭牌。该集团由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汇信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五矿盐湖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组成,员工15000余人,注册资本100亿元,将重点推进“绿色矿山”“数字盐湖”“人才支撑”“循环发展”等项目建设。中国盐湖集团的组建不仅是名称的改变和体量的扩大,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具体举措。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盐湖产业科技创新攻关、链条多元发展和资源服务要素保障。首先,要集聚力量进行盐湖资源开发关键技术攻关,如反浮选冷结晶提钾、高锂镁比提锂等,提升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其次,构建钾盐、钠盐、镁盐、锂盐、氯碱五大产业集群,纵向拉长产业链,横向耦合盐湖化工产业与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推动盐湖产业向以低碳绿色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转型,构建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第三,要确保财政、金融、土地、水资源、能源等要素的有效供给,通过实施钾盐稳保障促提升、锂产品扩规提质、循环经济升级示范、重大关键技术支撑等12项工程,为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服务保障。

二、以聚力发展绿色算力产业为牵引,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青海河湖纵横、地广人稀、风光“无限”,拥有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的突出比较优势。截至2024年底,青海省清洁能源装机达6788.8万千瓦,占电力装机的94%,清洁能源占比居全国前列。今年2月,青海省柴达木格尔木东沙漠基地电源项目开工。该项目总投资约800亿元,建设总规模1924万千瓦,按照风光火储一体化方式规划,新能源装机占比85%,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总投资最大、新能源占比最高的“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电源项目。然而,受本地工业化水平较低,人口、市场规模小,以及外送清洁能源特高压线路少、成本高等因素影响,清洁能源消纳一直是困扰全局发展的大问题。为深入推动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青海从气候干燥冷凉,地处西部内陆腹地、战略纵深良好等特点出发,积极把握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建设重大机遇,着力发展东数“西算、西存、西训”,培育和壮大数字经济规模,已基本建成“1(西宁-海东智算、超算核心集群)+2(海南、海西存算结合重点集聚区)+N(在各市州建设的边缘节点)”的绿色算力发展格局。今后应强化新质生产力在绿色算力产业的应用,以提升算力设备和数据中心能效为基础,以算能协同和算用协同发展方式为关键,推动绿色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运用先进存储、存算一体、无损网络融合等技术促进计算存储网络协同,提升IT设备高效性以降低能耗,推动数据中心采用绿色建筑、供配电、制冷、智能运维等新技术持续降低能耗及碳排放,推进资源及能源的循环利用,如水资源回收利用、余热回收利用等。其次,通过算力布局选址靠近能源侧,提升清洁能源利用率、推进绿电和绿证交易、采用储能和微电网等先进技术推动算力和能源协调发展。第三,将绿色算力引入电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碳排放领域,以减少能源与资源消耗,促进传统产业能源优化和成本优化,以绿色算电协同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澎湃新动能。

三、以奋力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为突破,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青海处于中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处,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缩景观。青海自然风光丰富多样,人文风情绚丽多彩,具有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独特优势。自2019年起,青海省与国家林草局联合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在全国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拟建各类自然保护地共7类83处,国家公园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5%。国家公园能让最美自然得到最严保护,也是展现我国山川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和时代之美的重要窗口。在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的适宜区域,可以合理规划科普教育、游憩、生态体验等活动,打造高品质的自然教育活动,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为破解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难题,青海以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为契机,认真落实创建期“1+5”规划,将生态旅游纳入国家公园专项规划,创新运用自然观察、景观体验、运动体验、数字化体验等多种新型体验方式开展生态旅游,让访客能够全方位领略“碧波荡漾的青海湖”。为进一步做好国际生态旅游这篇大文章,青海全面启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南试验区建设,计划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旅游区、格萨尔文化旅游区、红色文化旅游区等为重点,打造特色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提升青南地区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今后,应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形成以生态文明高地为基础、以生态科研高地为支撑、以生态旅游高地为补充的高质量发展体系。首先,通过遥感监测、生态修复等高精尖科学技术应用,对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治理,提升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可持续性。其次,依托国家公园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完善的“空天地”一体化科研监测平台,推动“生态修复+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创新,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打造“两山”转化示范样板。第三,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生态旅游,推动旅游产业从传统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升级,形成“文化+旅游+科技”的复合产业链,让国家公园原有居民在生态保护共治共享中实现就业增收,聚力推动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民生改善协调发展。

四、以全面推进数字化品牌化为主线,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青海地处“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和生态优势。近年来,青海从产品聚焦产业,突出“生态青海、绿色农牧”,以牦牛、藏羊、青稞、油菜、马铃薯、冷水鱼、枸杞等特色农牧业为主导产业,深度挖掘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展示青海打造“青字号”品牌的显著成果。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青海农畜产品的品质绿色天然,但产量有限,如何把“喝着矿泉水、吃着冬虫夏草”长大的牛羊卖出好价钱、实现优质优价,一直困扰着各级农牧部门。自2021年起,青海省与农业农村部联合推进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以科技创新为支撑,通过建立牛羊肉数字化质量追溯体系、打造“西部优品”电商平台、建设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聚焦牦牛、藏羊、青稞、枸杞、冷水鱼等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布局、延伸链条,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大品牌,依托数字化赋能、品牌化建设,有力推动青海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今天,青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今后,应拓展新质生产力在农牧产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首先,依托青海省农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十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广关键技术如牦牛高效繁殖技术、马铃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等,提升农牧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建设遗传资源保种场和种畜场,确保种源安全,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更优良的农畜品种,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提供种源保障。其次,利用北斗卫星导航、自动化喷灌、恒温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牧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精准农牧业管理,并通过电商平台和云服务,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进行市场分析和产品追溯,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第三,完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牧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提供生产托管、代耕代牧、统防统治等服务以实现降本提效。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加快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的必由之路。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四地”建设要紧紧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宝贵机遇,找准着力点、突破口,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贡献力量。

(作者分别为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青海产业“四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