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春日的滇中腹地,云南禄丰绿色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内机器轰鸣。在锦润数控机械制造责任公司的车间里,378名女员工正忙碌于精密机床的行政办公区、生产车间的各个岗位。
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仅是禄丰千亿级园区发展的“链主”,更因妇联组织深度融入产业链而焕发独特活力——从一线女工到管理骨干,从技能提升到权益保障,从家庭关怀到社会贡献,“她力量”正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隐形”引擎。
2023年,禄丰工业园区以379.13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跃居全省千亿级园区第二位。亮眼数据的背后,一条以“党建带妇建、妇建促发展”的创新路径清晰浮现:妇联组织建在链上、服务沉到一线,让“工业硬实力”与“巾帼软实力”同频共振,书写了新时代女性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组织扎根链上:从“单兵作战”到“全域联动”
走进锦润公司“妇女之家”,墙上的“巾帼文明风采榜”引人注目:财务部组长陈春双带着团队凭借她卓越的统筹能力,不仅将月度结账周期从5天缩短至3天,更通过优化财务流程,让部门人均工作效率提升;采购部总监蒲佳珊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通过引入竞争性谈判、优化供应商结构,实现年度采购成本同比下降18%,为公司节省超1200万元运营资金,显著提升利润空间;转运调度员李艳通过合理配置车辆资源,与多家物流商达成长期合作,年度转运成本节省18%,有效控制运营开支……这些闪耀的名字,印证着妇联组织如何将分散的“她力量”凝聚成发展合力。
“过去女工们忙于生产线,权益维护和成长通道并不畅通。”公司妇联主席蒲佳珊回忆。2021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妇联抓住产业链党建契机,推动锦润公司率先成立妇联,构建“链主企业牵头、下游企业联动”的组织网络。19名执委覆盖生产、采购、财务等关键部门,并延伸至润霖、泰富等6家上下游企业,形成跨企业、跨岗位的协作体系。
阵地建设同步夯实。200平方米的“妇女之家”集政策宣传、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功能于一体,红色影院的党课学习、法律讲座的权益课堂、母婴室的温馨关怀,让女工们有了“第二个家”。标准化制度更让服务常态化——每月“执委轮值”收集需求,每季“巾帼议事会”推动问题解决,每年两次健康体检和“两癌”筛查守护健康。
组织力的提升带来显著变化。3年来,公司女员工晋升管理岗比例从5%增至10%,下游企业妇联工作覆盖率超60%。“妇联不是花瓶,而是实打实的发展助推器。”上下游企业泰富公司女工张立英感慨。这位曾经的车间核算员,在妇联推荐下参与成本控制项目,如今已成为党员先锋岗骨干。
服务浸润人心:从“权益保障”到“幸福赋能”
2024年3月,一场特别的调解在锦润公司展开。质检员小王因产假返岗后岗位调整心生不满,妇联执委联合人力资源部,依据“妇女权益保障法”与企业协商,最终为她争取到弹性工作制。“感谢妇联帮我守住了权益,没想到公司还专门增设母婴室。”抱着孩子的她笑容明媚。
这样的场景,是禄丰产业链妇联深化服务的缩影。针对制造业女工面临的职业发展瓶颈、家庭照护压力等问题,市妇联与企业联动打出“组合拳”:
——法律盾牌更坚实:开设“链上法治课堂”,邀请律师解读“反家庭暴力法”;设立24小时维权热线,两年处理咨询诉求58件。
——关爱网络更紧密:创建“爱心妈妈”互助小组,新手妈妈可学习婴儿护理技能;设立“家庭服务日”,组织亲子阅读、家风讲座,让车间与家庭温暖相融。
——特殊群体更受关注:为残疾女工定制物料管理岗,为留守女工家属提供远程医疗咨询,年投入帮扶资金超10万元。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种关怀从企业延伸到社会。2023年寒冬,妇联组织女工编织200条围巾捐赠山区儿童;2024年“三八”国际妇女节,20名“巾帼志愿者”为社区老人义务理发、收家理物。采购员兰少敏在日志中写道:“当我们为瘫痪老人打扫房间时,突然懂了什么叫‘产业链上的温度’。”
发展同频共振:从“人力储备”到“创新引擎”
在锦润的车间里,一支女性主导的团队格外醒目,手持量检具,在机床装配车间仔细认真质检每一件产品,为公司的优质产品严格把关,从进料、领料、用料到发货,每一个环节都仔细认真地质检。质检部负责人蔡冬丽说:“从进入公司的第一天起,我就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家,把每台机床当作自己的孩子,看着自己参与生产的机床发往世界各地,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位从装配一线走出的优秀管理干部,正是禄丰“巾帼成才计划”的受益者。
针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禄丰市妇联与产业链党委协同发力:
——素质提升系统化:联合高校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智能制造人才,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共有1066名员工参加了新型学徒制培训,57名女工获得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建立“导师库”,劳模、技师与女工结对传技。
——建功平台多元化:依托“禄丰数控产业创业孵化示范园”,成立“就业帮扶车间”“就业见习基地”“企业培训中心”,为女性稳定就业、企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动力,孵化技术改良项目23个,涌现出一批科技创新示范标杆。
——品牌效应外溢化:将“锦润之花”经验复制到绿色精密数控产业链,带动园区20余家企业建立巾帼建功机制。
数据印证成效:近3年,园区专利申请量增长300%,女工主导的工艺改进累计降本超百万元。而在禄丰市妇联主席崔亚兰看来,更深远的价值在于“人的重塑”:“当女工们从流水线走向创新台,从权益受助者变为服务提供者,产业链就拥有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夕阳西下,产业园的灯火渐次亮起。此刻,财务部的陈春双仍在核对报表,质检部的蔡冬丽正在测试新机型,维权热线的值班执委准备着次日的普法材料……无数个“她”的奋斗身影,汇聚成滇中制造业高地的璀璨星河。在这里,妇联组织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不仅书写着“半边天”的成长史诗,更昭示着一条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