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营收净利创近三年新高马应龙业绩高光难掩“回流药”风波

近日,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应龙”)发布的2024年年报显示,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37.28亿元、5.2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85%、19.14%。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创出近三年新高。其中,治痔产品贡献了最大的营收份额,为15.92亿元,同比增加23.19%,毛利率高达73.96%。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在取得喜人业绩的同时,马应龙却因旗下药房近日被媒体曝光违规进行医保套现,而被卷入“回流药”风波。据悉,武汉市医保局已派出16个工作组,进驻武汉市马应龙全部40家线下医保定点药店进行调查。

营收净利创近三年新高

马应龙是一家持续经营400多年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主导产品包括八宝眼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麝香痔疮栓等。从产品来看,马应龙药品研发以肛肠及下消化道为核心领域,以眼科、皮肤科为支柱领域。

年报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28亿元,同比增长18.8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28亿元,同比增长19.14%;归属于母公司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5.11亿元,同比增长44.98%。

目前,马应龙形成了医药工业、医疗服务、医药商业的产业布局。2024年,公司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1.61亿元,同比增长17.82%;医疗服务主营业务收入4.49亿元,同比增长30.15%;医药商业主营业务收入12.49亿元,同比增长14.81%。在毛利率方面,医药工业的毛利率最高,为71.42%;其次是医疗服务,为11.94%;医药商业最低,为8.72%。

治痔产品贡献了最大的营收份额,2024年治痔产品的营业收入为15.92亿元,同比增加23.19%,毛利率为73.96%,同比增加2.89个百分点。

身陷“回流药”风波

3月28日,媒体曝光马应龙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两家门店存在医保套现等违规行为,被卷入“回流药”黑产销售网风波。当日,武汉市医保部门根据调查情况,解除与这两家药店的医保定点服务协议。

据了解,所谓“回流药”,指的是那些通过医保报销渠道从医疗机构获取的药品,经过非法转手,再次进入市场流通卖给患者。

天眼查显示,武汉马应龙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系马应龙持股80%的公司。

3月28日,武汉市医保局发布“情况通报”称:“媒体报道马应龙大药房彭刘杨路店和惠济药店存在医保卡套现等违规行为。武汉市医保、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立即组建联合调查组,对两家药店开展调查,经询问药店负责人和销售人员,比对药店进销存台账和监控视频,初步核实两家药店涉嫌违规使用医保基金。”随后,武汉市医保局又发布《关于解除武汉马应龙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彭刘杨路药店医保定点协议的公告》和《关于解除武汉马应龙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惠济药店医保定点协议的公告》,自3月28日起解除与这两家药店的医保定点服务协议。

据年报介绍,马应龙医药零售主要由旗下子公司马应龙大药房运营,实行以会员管理为中心的健康家运营模式。

针对马应龙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两家门店被卷入的“回流药”风波,有业内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对于这种违法违规行为,不仅要严惩涉事机构和相关人员、完善电子处方审核制度,还要对相关参与人员进行警示教育并完善处罚机制,确保医保和用药安全。

环球CEO智库总裁陈春慧向记者表示,此事件暴露出药品流通环节的监管漏洞,更对行业治理提出更高要求。一是数智化治理成破题关键。药品物流需全链路数字化,实现冷链存储、批号追溯、电子处方审核,确保流向透明、存储合规。智慧医疗技术应成为行业标配,堵住“回流药”漏洞。二是夯实行业规则基础。药品价格管控、药剂师资质审核、互联网医院处方权限管理,均需进行严格规范。新业态发展不能以牺牲合规为代价,必须筑牢制度防线。三是医保本质不容背离。医保基金是民众“救命钱”,任何套取、滥用行为均违背其普惠初衷。企业、机构须严守红线,确保每一分医保支出真正惠及患者。四是品牌信誉重于短期利益。零售药企竞争激烈,唯有以诚信赢得消费者长期信任,方能行稳致远。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回流药”风波,3月15日,“马应龙”艾叶艾草泡脚药包也被媒体曝光检出细菌超标,引发市场关注。

马应龙所涉“回流药”问题,目前还需等待监管部门最终的调查结果。《经济参考报》记者3日致电马应龙并发送采访提纲,但截至记者发稿时未有回复。本报将持续关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营收净利创近三年新高马应龙业绩高光难掩“回流药”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