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雄关大地幸福成色足

嘉峪关市区全景。

福利院老人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开展康复训练。

独居老人领取爱心午餐。

2025年嘉峪关市春节联欢晚会。

于晓明 白艳华 朱玲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嘉峪关市连续两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

嘉峪关市通过2024年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

2024年嘉峪关市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均居全省第一;

……

近年来,嘉峪关市全面打造民生幸福典范城市,坚持把市级财政支出的80%投向民生领域,始终抓好基本民生,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追求生活高质量

一声哨响,嘉峪关市各幼儿园的足球场瞬间热闹起来,孩子们个个脚下生风,运球、过人、射门,不断向对方球门发起进攻。

室外有草坪、滑梯,室内有一体机等设施,活动室里玩教具五颜六色、各式各样……“幼儿园的各项条件都不比城里差,还开设了具有农村特色的游戏活动。幼儿园还在家门口,真的是太幸福了。”家长李欢说。

嘉峪关市峪泉镇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享受着与城区孩子一样的优质学前教育,折射出近几年嘉峪关市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

2019年以来,嘉峪关市累计投入1.5亿元,在人口密集区域新建福民街、花雨路、南湖等六所幼儿园,到2024年新增学位3217个。嘉峪关市还调整建立了3个学段融通的联盟型办学集团、5个城乡学校对口帮扶组,顺利完成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实地核查工作。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嘉峪关市学前教育正从“有质量”向“高质量”加速迈进。“我们将一如既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让每个孩子都享受成长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幼有优育’‘幼有善育’的美好期盼。”嘉峪关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

立足市情,嘉峪关市积极探索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在城区有固定住所的学生,按照城区学生同等待遇,以“划片入学”方式就近安排到各学校就读。对无固定住所但有进城上学需求的学生,安排到有寄宿条件的学校就读,或为他们提供校车接送服务。目前,全市农村初中学生已全部实现到城区就读。在持续办好农村学校的基础上,适时精准推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近年来,嘉峪关市先后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实施了80余项校园维修改造项目,对各学校校舍、运动场地及校园设施进行了改造升级,对校园环境进行美化亮化。同时,以智慧校园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教育装备水平,助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4年,多方筹集资金1350余万元,全力推进教育城域网建设。目前,教育城域网、各学校校园网已全面贯通,实现万兆接入、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基本构建起支撑嘉峪关教育发展的“数字底座”。嘉峪关市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普通高中招生人数扩大到毕业生总数的90%。2024年高考本科录取率达70.81%、连续10年保持全省第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体检活动,离家很近,我每次来都很方便。按时体检后,能够及时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医生也为我制定了健康规划,非常好。”刘大爷笑呵呵地说。

一大早,接到体检通知的居民刘大爷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排队体检,医护人员按照工作流程为他排号、登记、评估、检测,并建立健康档案。

“头疼脑热的小毛病,出门就能就医,不用去大医院。”“现在医疗条件、医生技术水平都很好,看病方便,很放心。”说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的居民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均已达到基本标准并通过市级复核。我市通过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提高群众看病效率、防病意识,实现了在家门口就医看病。”嘉峪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家住昌盛社区的刘先生是一位高血压患者,他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买药就能享受医保报销。

“以前担心生病会给家庭生活带来负担。现在门诊看病也能报销,我心里就踏实了,这次买药我只支付了很少一部分。”刘先生说。

2023年起,嘉峪关市建立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将门诊医疗费用纳入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切实减轻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

“现在看病很方便,如果挂号窗口人多,可以网上挂号,也可以网上预约挂号。”当市民刘女士通过微信小程序成功预约到市中医医院第二日的影像专家门诊后,由衷地感叹道。

嘉峪关市加快“智慧医院”建设提档升级,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实现了线上支付、网上预约诊疗、分时段预约等服务。

建成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居民电子健康卡卡管平台,实现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与各医疗机构基本业务系统信息互联互通,群众看病就医一卡(码)通用,远程医学信息平台全覆盖,医疗健康服务更加普惠化、便捷化和智能化。

嘉峪关市纵深推进“医养”深度融合发展,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4个省级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市现有医养结合机构4家,10家养老机构与相邻医疗机构结成“服务对子”,医养结合服务率达100%。酒钢医院和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甘肃省评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乐寿医护养老院工作经验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医养结合典型经验名录》。

兜底托起百姓福

“您请坐,我帮您量个血压。”

“咨询一下‘爱心午餐’怎么办理?”

……

在嘉峪关市文殊镇集市上,“流动办公席”是受人关注的“摊位”,前来理发、量血压、办理居家养老登记手续、了解民生保障政策的老年人络绎不绝。

近年来,嘉峪关市聚焦老年人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开展“流动办公席”品牌创建行动,将为民服务办公现场搬到集市小巷、办公窗口搬进群众家中,建立起调查研究、把脉问诊、精准施策、跟踪问效“全链条”破题机制,着力解决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

嘉峪关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建立起了服务内容多元、人力资源丰富的工作保障机制,把理发陪护、健康监测、帮办代办和惠民政策咨询、养老服务登记办理等事项纳入服务范畴,做到一次办理,满足老人多种需求。同时,动员养老、餐饮、家政、物业等50多个机构和组织力量,为老年人推出了“老有所养”“急有所助”“困有所扶”“孤有所依”的民生服务。2024年,累计开设“流动办公席”28场次,依托“流动办公席”办结各类意见建议75条,解决老年人需求160件,登记养老服务事项140件,采集老年人基础数据692条。“流动办公席”架起了为民爱民的连心桥,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嘉峪关市精准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实施低收入人口精准认定、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严格落实低收入人口经济状况评估认定,及时足额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资金。2024年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050.19万元,发放供养资金153.57万元,发放临时救助金66.15万元。多渠道保障困难群众温暖过冬,通过摸底排查、物资发放、取暖减免、急难救助等方式,切实把党委、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关爱落实到位。

嘉峪关市支持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等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发挥作用,织密包括中央厨房在内的84个老年助餐和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培育64家社会办服务网点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开展助餐、助洁、助浴等居家养老服务,着力打造“经营主体+养老机构(中心、站)+助餐”服务网络。完善“四端一网通”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功能,“线上申请下单,线下服务响应,全程智能监管”的智慧养老更加快捷、高效、精准。2024年拨付养老机构(设施)补贴资金220.9万元,发放高龄津贴14.5万人次、1082万元。分两批争取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资金834万元,惠及1331户老年人家庭,拉动消费1200余万元。

嘉峪关市常态推进“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构建由民政、残联、教育、医保、住建、司法、人社等9家民生保障单位牵头、各单位共同发力的“1+9+X”工作格局,有效推动结对关爱帮到关键处、扶到急需时。2024年累计开展联系交流3216次、走访探视1779次、落实政策1974件、纾困解难1115个、帮办实事1310项、资助资金30.34万元。

“年前,老人家里厨房暖气漏水。找人维修后,没修好,反倒把楼下淹了。”家住雄关街道幸福家园小区的‌贠女士说,正当她束手无策时,邻居提醒她拨打12345热线求助有关部门。

“原本以为这种小事,可能不会太快来解决,没想到不到半个小时,两位师傅就到现场把暖气管修好了。”贠女士满意地说。

嘉峪关市12345热线和网民留言数据显示,90%以上的诉求都是群众身边的“小事”,看起来“鸡毛蒜皮”,但对群众来说,都是影响生活质量的急难愁盼。群众“小事”能不能及时办好,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温度。

近年来,嘉峪关市把为民办事、解决群众诉求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破解发展难题、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抓手和载体,通过网民留言办理、12345政务服务热线,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的各类诉求,赢得了群众好评和社会认可。

2024年,嘉峪关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语音接通8.4万余次,接通率达100%。共受理各类有效诉求8.1万余件,直接答复5.5万余件,转办2.6万余件,按时办结率达99.33%,群众满意率达97.02%。群众诉求主要集中在生活服务、劳动和社会保障、城市建设、交通运输、房产物业等方面。据甘肃省大数据中心工作通报,嘉峪关市热线工作群众满意率全省第一、问题解决率全省第二,综合排名全省第二。

不仅如此,嘉峪关市坚持做好人才服务优化工作,持续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加大教师和医护人员引进、公开招聘力度。聚焦全市重点企业用工实际和劳动者培训需求意愿,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创业培训等各类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助力企业稳步发展。通过打造人才市场、零工市场、零工驿站、人才夜市等灵活多元的就业服务平台,拓展直播带岗覆盖领域,提升人力资源供需对接匹配效率。

嘉峪关市完成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20连调”,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市级基础养老金标准,同步落实中央、省级基础养老金提标政策,目前各项养老待遇水平稳居全省前列。深入推进社保基金管理巩固提升行动,推动完善“四位一体”风险防控体系和“四防协同”工作机制,全市各项社保基金征缴收入17.10亿元,滚存结余1.65亿元,基金运行安全平稳。

嘉峪关市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引导落实新就业形态权益保障政策和相关指引指南,不断提升劳动者权益保障水平。试行仲裁建议助力企业加强用工管理,指导用人单位规范用工、降低用工风险隐患,完善调解工作机制和调解仲裁衔接机制,实现所有案件应调尽调,仲裁结案率达98%,调解结案率达86%。

文化润心启新程

“忙碌工作了一天,走进24小时智慧书房,可以边读书边放松,很惬意。”提起24小时智慧书房,嘉峪关市钢城街道长城小区居民马钰赞叹道。

除了24小时智慧书房,还有阅读角、文旅小站……如今在嘉峪关市,公共文化空间“遍地开花”。

近年来,嘉峪关市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背景下全民阅读服务模式,围绕扩大嘉峪关市公共文化服务辐射范围,依托嘉峪关市图书馆“互联网+”项目,在全市设立了图书馆分馆16个、联盟馆2个、自助智能图书馆3个,建成丝路文献专馆、小人书主题馆和文旅图书小站,在全市建成标准化社区书房10个,以建设社区、绿化社区为试点,打造了标准化智能社区书房2个。

捧一本文学名著,细品文字之精美;看一部电影,寻找人生的意义;听一场写作分享会,与有趣的灵魂对话……一系列“小而美”“趣而精”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涌现,受到群众青睐。

嘉峪关市深度挖掘长城历史文化资源,以艺术形式多角度、全方位挖掘长城历史文化价值,拍摄纪录片《丝路雄关》《河西走廊之嘉峪关》,创作歌曲《长城长·丝路长》《梦回嘉峪关》,编排大型广场舞《长城颂》,举办“雄关大舞台”“探寻长城遗址 弘扬长城精神”等主题创作采风和研讨交流活动8000余场次,推出长城题材作品560余篇幅,编辑出版了历史文化读物《嘉峪关故事传说》《嘉峪关筑城史》《嘉峪关历史文献档案整理与营建史修缮史研究》《我在嘉峪关修文物》等10余种专著。推进关城景区提升改造、游客服务中心、三大景区贯通等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长城史诗剧《天下雄关》演绎升级,关城景区夜游体验灯光剧《天下嘉峪关》火爆出圈,以旅游带动长城文化价值的传播和弘扬。创新策划开展“爱我长城·兴我家园”主题系列活动,以文艺展演、主题宣传、文旅推介、群众性文化活动4大类、10项具体活动进行推进,让长城精神、长城文化绵延闪光,融入群众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嘉峪关市坚持“文旅体商融合+外宣”模式,加强与媒体、行业协会、联盟组织沟通对接,合作开展“河西走廊旅游宣传联盟推介”“外交官看中国甘肃行城市推介”“嘉峪关牵手武汉文旅商贸城际交流”等营销推介活动90余场次。精心策划开展的“燃情烤宴”嘉峪关烤肉对话巴西烤肉——跨越重洋的美味情缘文化交流活动获评“中国好故事”地域特色文化网络国际传播精品案例。嘉峪关市连续两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是西北5省区唯一入选的地级市,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嘉峪关市举办《长城讲堂》等系列公益性文化传播、学术交流活动100余期,在中小学深入推广《小小一块砖·构造一座城》《家乡的宝贝》《国家宝藏——驿使图画像砖》等精品社教主题课程。其中,《小小一块砖·构造一座城》主题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科普课程”,“续长城精神”社教活动被甘肃省社科联评为“甘肃省社科普及优秀案例”。

嘉峪关市持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载体,策划开展以“文化铸魂、文明塑形、文艺惠民、文旅赋能”为内容的“百场文化活动进万家”活动,组织开展民俗展演、红歌联唱等活动117场次,参与群众16.3万人次,实现了“组织群众参与”到“群众自发组织”的转变。健全完善文艺志愿服务机制,组建13支“文艺志愿服务队”深入乡村、社区、机关、企业等,务实高效常态化开展小宣讲、小演出、小展览、小公益、小培训“五小活动”890余场次。其中放映公益电影450场次。依托21个文化场馆,开展“爱我长城 兴我家园”主题展览阅读和非遗项目“嘉峪宝卷”“大漠风雨雕石艺画”宣传推广等活动82场次,受众达1.3万余人次。

如今,雄关大地处处洋溢着幸福的气息,幸福的成色越来越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雄关大地幸福成色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