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海派弄堂泰安里改造完成后成为网红打卡地。最近,随着一批新店铺进驻,这座百年老建筑变身胡同品牌孵化空间。本报记者 方非摄
本报记者 孟紫薇
走进西城区仁寿路,一座海派风格建筑屹立街角,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泰安里,始建于民国时期,两年前完成腾退修缮,改造为文化艺术中心。
3月底,由磨雅文化运营的弄堂SPACE空间,迎来慢闪联合运营品牌“胡同FU联”。这座百年老建筑变身胡同品牌孵化空间,一场胡同小店的孵化实验就此展开。
一站式逛多家店
咖啡店、书屋、西洋古董店……随着7家店铺进驻,古朴的泰安里弄堂SPACE热闹起来。
一楼的咖啡品牌花下野咖,所有容器都是老国货精品,并印有花朵元素,“招桃花”手冲咖啡颇受当下年轻人的欢迎。一旁的“捌比特咖啡驻京办”主打咖啡豆研发。消费者可以参与杯测,拿着勺子免费品咖啡。“像这款茉莉雪咖啡豆,在制作时融入了茉莉花茶的口感。还有二八酱咖啡豆,烘焙出的味道很特别,会让人体验到‘北京味儿’的快乐。”该店负责人吕萌说。
走上二楼,一大墙囍字搪瓷盘映入眼帘,仿佛诉说着“光阴的故事”。店内“胡同是甜的”甜品、爱情主题的读书角等吸引了很多新婚夫妇来打卡。一旁的四季书屋,环境温馨典雅,民国风满满,约2000册图书,包含文学、历史、女性主义等不同种类,可以让人安静地度过一个下午。这里的主理人是谢飞,她也是“胡同FU联”的主要发起人。
“我们是去年多次考察后决定一起入驻的,泰安里邻近中轴线,有很大发展空间。”谢飞一头齐耳短发,说话干脆利落。“原来的店铺搬走后,我们重新规划布置,保留了老建筑原有的特色,各种创意小店也为这里带来活力。”谢飞介绍,很多加盟的朋友都有在胡同开店的梦想,但没有经验。大家共享场地,探索经营之道,彼此互相赋能。未来,希望这里可以成为市民游客心中理想的“半日游”打卡地。
店家低成本启动
一阵春风拂来,二楼古董店一角,“摇钱树”上挂着的银勺叮叮作响。明亮的空间内摆满了各式烛台、茶具、钟表……“这些东西都有200年以上的历史,来自欧洲各地。”主理人喵姐经营西洋古董生意已经10年了,在通州宋庄有一家店铺。但对从小在老城区长大的她来说,在胡同里经营一家小店一直是心中的梦想。
“搬来时环境整洁,有电有网,省去了几万元装修费,实现了‘拎包入驻’。”喵姐说,市区交通便利、周边景点多、客流多,方便客户来“淘货”,也方便自己照顾年迈的母亲。此外,相对较低的启动资金给了自己试错空间,就算之后经营得不好,至少收获了经验,所以心态上比较放松。
喵姐告诉记者,最近这段时间,每天都有第一次逛到这里的游客,惊叹于这个“宝藏”空间,想再带朋友来。下一步,自己的工作重心也会转移到这里,思考如何加强运营,吸引客人进店消费。“一段时间后,希望小店能有更好的发展。”喵姐满怀期待。
“胡同FU联”入驻泰安里,就是希望链接更多想开店的人,让大家低成本试错。小店也可以作为桥梁,再帮助新的小店。甚至很多零基础的“小白”店主,在这里也找到了机会。
素净咖啡是一家特别的素食咖啡店,提供不含糖和动物乳制品的素食甜点和咖啡。葡萄茉莉、红酒花魁、秘鲁瑰夏、洛竹……店里的产品和主理人小静一样气质清雅。“这是我第一次经营线下店。”小静有些腼腆地自我介绍,“我最早是做金融的,因为热爱想把咖啡变成事业。”
小静说,像咖啡机、咖啡杯甚至符合古建风格的装饰都是花下野咖的主理人小白帮忙准备好的,拍照特别好看。自己就可以省下心来,专注于咖啡本身。旁边的捌比特咖啡驻京办还能提供技术支持,讨论间经常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大家的帮助让梦想有了成真的可能。
聚合产生更多可能
万事开头难,胡同小店创业如何实现“从0到1”?谢飞介绍,为了让大家尽快找到窍门,接下来,“胡同FU联”每个月会组织业内有经验的主理人分享创业故事。“例如拥有高人气的胖妹面庄、汵奇咖啡、Self咖啡等,主理人们至少可以从自身的角度给大家出一份‘避坑指南’。”
在谢飞看来,实验的意义也在于让空间变得丰富,各家小店从松散到形成聚合,制造更多话题和玩法。“最近我们想互相助力,落地一些小活动,探索新的经营模式。比如说,客人可以在书屋参加阅读活动,用古董银器喝咖啡、吃甜品。通过联动,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赵春香微妙艺术馆的主理人杨思求觉得一楼大堂有很大利用空间。“胡同的人情味浓,大家都互相串门,有来有往。我们的艺术馆距离这里步行只要5分钟,接下来可以在这开展软陶体验等活动。其他主理人也各自发挥所长,提升对客流的吸引力,让社区更具生机活力。”
“我在胡同工作生活了40多年,几乎没长时间离开过。”谢飞说,如何活化利用胡同里的老建筑,在腾退修缮、保留“文化原味”的基础上,与城市现代生活融合发展,值得深思。希望政府也能深度参与,引导小店主并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同时,胡同小店也要珍惜空间,开展与老建筑的调性统一的经营。双方合力,让老建筑“活起来”“用起来”,成为文化和消费的新地标,让北京的胡同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