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全链条孵化助好剧本“破茧成蝶”

  舞台剧《望星河》孵化展示剧照。

  本报记者 王润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由市文旅局主办的“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项目”,从策划选题源头的一剧之“本”入手,通过系统性孵化机制与多元化创新实践,三年累计推介优秀剧本169部,扶持36部作品完成不同程度的孵化展示,推动9部作品正式商演。这一全链条孵化模式不仅为“演艺之都”建设提供了大量有潜力的原创剧本和有看点的新创剧目,还探索出一条以独特的社会化方式培养戏剧人才的“北京方案”。

  孵化剧目

  因材施教多形式打磨作品

  2024年,“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项目”经过两轮评审,从近400部剧本中选出了57部,入围储备孵化库。项目将57部剧本,面向百家文艺院团和市场出品机构进行集中推介。综合作品题材立意、艺术水准、发展前景、编剧意愿等多方因素,项目最终选定12部作品开展孵化工作。通过专家研讨会、一对一指导、创作采风等方式,因材施教对作品进行打磨,并在此基础上打造“新春孵化季”上、中、下三篇,以剧本朗读、片段展示、全剧展示等不同形式,将这些作品进行集中公开展示。

  这些孵化剧目在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剧场结合方面,推出了一些新的创新方式。例如舞蹈剧场《白云·净生》,将民族舞蹈融入现代剧场;沉浸式话剧《从前有座山》将中式美学与哲学叙事结合,构建观演空间新形态;音乐剧《英雄》聚焦赵云生平,探索“传统历史人物”新编的戏剧化路径;儿童剧《跃动超次元》力求将传统儿童剧打造成兼具视觉震撼与深度思考的作品。

  紧密围绕北京文化建设,项目打造了一批围绕中轴线、大运河文化、京味儿文化新形态、新表达的戏剧表演样式。如儿童剧《正阳门上小雨燕》以北京中轴线地标为线索,融入雨燕迁徙生态意象,深度契合北京中轴线非遗文化;话剧《集珍》以北京玉器老字号“集珍斋”为原型,展现一代人爱国情怀;北京曲剧《老爹轶事》以诙谐的风格和辛辣的讽刺为非遗剧种注入时代生命力;儿童剧《爸爸的画像》运用偶戏增强戏剧张力,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通利福尼亚大饭店》和《万舟骈集》用不同的形式和主题展现了大运河文化的魅力与发展;新空间沉浸式戏剧《迷离》则以抗战时期的北平为背景,运用互动沉浸强化悬疑体验,打造符合当代审美的沉浸式主旋律作品。

  孵化流程

  改编听着观众专家反馈走

  “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项目”从文本入手,但不只局限于文本优劣,而是结合全市文化发展需求,通过剧本征集、选题指导、素养提升、舞台实践、市场验证的全链条孵化流程,递进式推动剧本向舞台的转化,将文本改编与舞台实践相结合,将作品呈现与观众反应相结合。在文本“立”的过程中,创作团队能够不断听取到观众的反应与专家的意见,从而修改文本、调整舞台呈现。

  在制作上,项目组作为协调主体,采用“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机制,联动院团资源与市场机构,以一个个具体的作品打造为依托,将院团内外青年创作者与市场机构对接。有项目与通州区文旅局、北京京演文化合作,深度联合孵化;还有项目实现跨区域合作,与河北省歌舞剧院、科尔沁区乌兰牧骑联合孵化音乐剧、舞蹈剧场,打开了京津冀文化协同新局面,并将项目影响力辐射至全国。

  “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项目”这种全流程孵化作品的独特方式,建立了“创作-选拔-孵化-对接-演出”完整生态,在全国同类型的剧本孵化项目中极具独特性,得到了业界大力支持与肯定。北京演艺集团品牌推广部部长马国颖介绍,集团与旗下9家院团十分关注优秀剧本的挖掘与长期发展,“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项目”为院团提供了很多优质内容的支持。通州区文旅局副局长马俊艳表示,随着通州区发展建设,在文化内涵挖掘、优质内容创作上需求愈加突显,项目为通州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和资源。

  孵化人才

  见证年轻创作者不断成长

  戏剧人才培养是个十分复杂的工程,不仅周期长、成本高,而且需要多部门、多工种联合,让戏剧人才不断根据舞台实践和市场反馈实现成长。对艺术院团而言,兼顾剧目创作与青年人才培养的多重任务实非易事,“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项目”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短板,探索出戏剧人才培养的新方式。

  孵化项目过程见证了年轻创作者的不断成长。比如,舞台剧《望星河》就经历了从最初的剧本到全剧的孵化展示,再到项目助其参加演出交易会崭露头角的过程。在一次次孵化推介中,作品日趋完善,导演和演员驾驭舞台的能力也都得到提升。这部作品得到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支持,最终成为能够持续市场化演出的剧目,该剧导演王思汀、编剧鲁奕敏、演员明家歆等90后年轻人,都成长为首都舞台的新生力量。

  “每个剧作者最期待的就是自己的剧本可以登上舞台,见到观众,而孵化活动远不止于排演。”话剧《通利福尼亚大饭店》编剧杨姝说,从专家研讨剧本到片段或全剧演出,再到专家点评的模式,给予了她有效、可见、及时的指导,让参与活动的剧作者受益匪浅,“许多老师从初评到我们完成展演一路保驾护航。结识良师益友,收获真知灼见,这是莫大的幸福。”

  话剧《万舟骈集》作者李梁感慨道:“孵化过程让我切实感受到个人不断进步,项目也肉眼可见愈发成熟,并能从中感受到专业、公平、务实、落地、细节。哪怕只是最普通创作者在创作上的星星之火、幼嫩枝桠,都让人抱怀一种希望,磨砻砥砺后,有一天破茧而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全链条孵化助好剧本“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