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满足现代化需求的制度供给

转自:团结报

  □ 王远启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有力的制度支撑。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政治制度的良好适配性能够大幅度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促进现代化进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独特政治优势和治理效能,同中国式现代化需求具有良好的制度适配性。

  从内生性制度演进到适应性制度创新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经历了从内生性制度演进到适应性制度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价值理念,是基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土壤的伟大政治创造,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符合中国国情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人民赞成满意的政党制度。

  近代中国,清末立宪派和辛亥革命后的国民党等政治力量试图建立西式政党制度,最终失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推动多党合作向制度建构转折。新中国成立后,历经革命淬炼的多党合作完成制度化转型,被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改革开放后,新型政党制度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心工作中持续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摆上重要日程,新型政党制度成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参政党建设提出了“四新”“三好”等一系列要求,大力推进多党合作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使多党合作呈现新气象,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全面深化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作用。

  体现制度适配性的效能优势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需要,是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和显著制度效能。

  坚持党的领导与多党合作的有机统一,具有团结合作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与核心要义。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基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政治原则,形成了政治协同关系。这种关系模式既保持中国共产党在各种政治力量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又实现多元政治主体的有序参与,以具有创新性和高效性的政党合作互动模式,创造了新型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生态。

  坚持民主协商、凝聚共识,具有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通过政治协商等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扬民主,有效凝聚共识。这种协商与共识的制度机制,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促进国家的和谐稳定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和实现形式。

  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具有国家治理的体系优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充分尊重各民主党派的独立性和差异性,鼓励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共同政治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实现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党外人士通过政治协商等方式,参与国家治理,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广泛的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够极大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现代化需求与制度供给的动态平衡

  首先,全面现代化产生新的制度供给需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味着社会的全方位发展与系统性变革,意味着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体、利益关系、思想观念更加多元。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服务全面现代化中进行适应性调整和改革发展,充分展现自身的责任担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挥智力优势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科学高效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夯实文化根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等作出了贡献。

  其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关键性制度保障作用。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主动进行适应性调整,全面提升制度效能,以其独特的政治整合功能,对广泛社会力量进行系统性动员与整合,为现代化提供重要制度支撑。一是提供政治保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通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强大凝聚力,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促进民主政治发展。二是凝聚社会共识。通过民主协商机制,在战略部署、根本立场和重大问题上形成全社会的政治共识、价值共识和发展共识,促进合作、减少冲突。三是提供智力支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资源,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政策执行。

  更高水平的制度供给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可靠的制度供给,彰显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以新的政党制度范式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

  丰富了人民民主的实践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政党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安排,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将人民当家作主、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理念落到实处。

  创新了社会整合的平台载体。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跳出西方政党只代表“部分”利益的窠臼,以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成功解决了“一”和“多”的矛盾,实现了一致性和差异性的有机统一,畅通社会利益表达渠道,扩大有序政治参与,不断增进全体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促进现代化进程中多元社会的有机整合。

  完善了政治稳定的制度机制。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挥基本政治制度的“压舱石”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加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通过制度化程序化的安排使各方面就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和重大问题进行充分民主协商,广泛凝聚共识,能够防范化解现代化过程中的风险挑战,以政党关系和谐增进社会和谐,有效维护政治稳定,促进民主政治发展。

  提供了政党合作的崭新模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克服了两党制、多党制恶性竞争、效率低下的弊端,解决了世界政党制度的难题,走出了政党制度的新路,成为世界政党制度新范式,为推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也为发展中国家寻求适用有效的政党制度模式、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满足现代化需求的制度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