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原
从四川省巴县木洞镇(现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走出的丁雪松,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也是创作《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著名作曲家郑律成夫人,更是重庆人的骄傲。
202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巴南区党史研究室编辑出版《口述巴南党史》一书,书籍需要突出地方党史大事件和地方党史的重要人物。我有幸参与了这一工作,对丁雪松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1
她被同事誉为“巾帼英雄”
丁雪松生于1918年,重庆巴南木洞河街人,出身寒门。学生时代的丁雪松就是一位追求进步的女青年,19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4年秋,丁雪松考入重庆平民银行。此时的丁雪松关心时政,组织球队、剧团和歌咏队,传看进步书刊,宣传抗日救亡。她还向《商务日报》《新蜀报》投稿。1936年6月9日,华北危急,她在《商务日报·公共园地》副刊,用笔名雪萍发表了《在民族解放前什么美梦都会成为泡影》。文中写道:“非洲小国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尚能抵抗意大利法西斯七个月之久,我们作为泱泱大国,竟将被一个区区的日本所征服,多么可耻!为什么老是不抵抗?如果一开始即抵抗日寇,何至于今日?”她对一些人的麻木不仁和醉生梦死的生活感到愤慨:“在民族未获得解放前,个人过安逸日子的想法只能成为幻想。”文章引起很大反响。她的言论,引起了《新蜀报》主笔、地下党员漆鲁鱼的注意。同年7月,重庆职业青年救国会成立,丁雪松当选为理事。
1937年8月,重庆妇女救国会成立,丁雪松当选为常委,负责抗日宣传工作。她日夜为抗战操劳,写文章、演讲、指挥歌咏队演唱抗战歌曲,救国会会员们送她一个名副其实的美誉“巾帼英雄”。
2
她是延安的“女大侠”
因担任重庆妇女救国会常委,极力宣传抗日,所以丁雪松的身份很快暴露。随即,党组织安排她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学习。
在延安时,丁雪松聆听了毛主席在抗大的演讲,听得热泪盈眶。后来,丁雪松参加军事训练,拿到了女生组第一名;参加延安大生产运动,又拿到了开荒种地的第一名,一时成为名人,毛主席、周恩来等领导人也都认识了她。再后来,抗大的许多活动,首长来视察的时候,都是丁雪松亲自解说或是演示,成为抗大家喻户晓的女强人。
1939年7月,中央作出了加强妇女工作的决定,创办女子大学。丁雪松被分到女大高级班学习,并成为这支英姿飒爽的娘子军的大队长,故又有了“女大侠”的绰号。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丁雪松“女侠风范”的美誉形象就树立起来了。
3
她成为“军歌夫人”
郑律成是丁雪松的丈夫,生于朝鲜全罗南道光州,中国著名作曲家,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1914年,朝鲜半岛已沦为日本殖民地,受父亲爱国主义的影响和支持,郑律成的三位兄长参与了朝鲜和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19岁时,郑律成跟随兄长来到中国,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学习,并参加朝鲜“义烈团”“朝鲜民族解放同盟”等抗日组织。
毕业后,他在南京鼓楼电话局从事情报工作,监听并搜集日本人的情报。为更好掩护身份,组织资助他前往上海学习音乐,其音乐才华开始显露。郑律成决心前往延安寻找真理,在爱国人士资助下,他携带乐器和音乐书籍前往延安。
1937年10月,郑律成抵达延安,先在陕北公学学习,后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毕业后,他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宣传科音乐指导员。1938年春,丁雪松与郑律成相识在延河畔。193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至1940年是郑律成音乐创作的鼎盛时期,众多有影响的作品问世,如《延安颂》《延水谣》《八路军大合唱》等,描绘了延安的艰苦朴素与生动活泼的生活。
此外,他还创作了多首进行曲,如《保卫大武汉》《八路军进行曲》等。其中,《八路军进行曲》在解放战争时期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被正式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因此,人们称赞丁雪松为“军歌夫人”。
1949年10月,中国与朝鲜建交。丁雪松通过中国驻朝使馆给周恩来总理写信,称在朝鲜工作5年,对国内情况已很生疏,希望回国学习,同时提出郑律成与她一道回国、转回他的党籍以及加入中国国籍的要求。周总理在百忙之中很快作了批复,在中朝两国领导人关怀下,郑律成恢复了中国共产党党籍,并加入中国国籍。
4
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
丁雪松从1938年到延安抗大穿上军装后,直到1979年才重穿旗袍。丁雪松的女儿郑小提说:“1979年4月11日,妈妈被派驻荷兰任大使,在大使馆举行上任招待会那天,她穿着一袭银灰色锦缎旗袍。西方新闻记者注意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外交人员服饰上的变化,在报道中特别注明一笔,‘老派的青蓝二色的毛式服装,被精细的中国丝绸代替了’。”
丁雪松是怎样成为新中国外交第一位女大使的呢?郑小提讲道:“当年,妈妈担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1978年夏,她正准备到青岛度假时,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王炳南约她谈话。他对妈妈说,你的工作将有变动,组织上可能派你出国当大使,先和你打个招呼。消息来得突然,妈妈没有思想准备,一时没表态。她有点为难,虽然在外交单位、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对外友好协会等单位工作过,但跟科班出身的职业外交官比起来,没受过专业训练,外语也不行。但是想到爸爸在世时对她的鼓励,她心里又有底了。于是她在1979年2月,出任中国驻荷兰王国特命全权大使。”
1979年2月23日,丁雪松在荷兰苏斯代克王宫,向荷兰女王递交了国书。
5
她被称为“船舶圣母”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远洋航运还非常落后。因此,打破西方技术封锁,建造一批远洋船,提高航运能力,成为当务之急。这个任务,中央交给了丁雪松。丁雪松领命后,表示坚决完成任务,开始跑欧洲各大造船厂,考察技术情况。经详细考察论证,丁雪松提出先从欧洲购买,再与欧洲合作引进技术的办法,解决中国远洋经济型船只不够的问题。得到中央批准后,开始运作此事。
两年后,上海造船厂和镇江柴油机厂,在丹麦技术人员帮助下,已能制造低速船用柴油机,实现了技术上的巨大突破。同时,丹麦为中国建造的第四艘远洋轮“台洲海”号,也开始下水。当时,欧洲有一个习惯,凡有重型船舶下水,就如婴儿诞生一样,要找一位知名女士主持下水仪式,丹麦女王、英国女王都主持过这样的仪式。这一次,丹麦邀请了丁雪松主持这个仪式。在下水仪式上,丁雪松打开一瓶香槟酒,立刻酒花四溅,观众响起热烈掌声。由一位中国女大使主持下水仪式,这在欧洲还是头一次,所以丁雪松在欧洲便有了中国船舶“圣母”的美誉。
6
她是引进生产线的“啤酒大使”
1982年5月,丁雪松被任命为中国驻丹麦王国(兼冰岛)特命全权大使,飞赴哥本哈根。丁雪松的女儿郑小提说:“这事得从北京说起。当年妈妈回国办事,翻开报纸,无意中看到一个标题《借问啤酒何处有?》,当时国内啤酒生产技术落后,而且只有鲜啤,不便保存。街头巷尾,经常可见人们抱着热水瓶、端着锅盆,顶着烈日在饭馆门前排队购买鲜啤的场面。妈妈就想,丹麦盛产啤酒,何不从中穿针引线,引进啤酒生产线过来?她说干就干,终于促成中国和丹麦的啤酒合作项目,在国内建成第一座年产10万吨的现代化啤酒厂华都啤酒厂。为此,丹麦啤酒厂老总诙谐地称我妈妈为‘啤酒大使’。”
为引进丹麦啤酒的先进技术,丁雪松几度前往嘉士伯啤酒公司。郑小提说:“妈妈由此得知,美人鱼雕像的创意出自嘉士伯啤酒公司创始人卡尔·雅可布森。1913年,美人鱼雕像正式安放在哥本哈根的长堤海边,成为丹麦的象征和世界著名景点。”丁雪松“啤酒大使”的美誉,在丹麦也传为佳话。
1984年8月,丁雪松结束了驻外大使的使命,卸任回国。但是,她并没有离开外交岗位,转而开始从事民间外交工作,因其干练作风,再加上在欧洲期间良好的声誉,受到各国欢迎,多次率团出访,为中国外事工作立下汗马功劳。
2011年5月29日,丁雪松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