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安海燕 郑淏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土地的合理利用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要抓住“土地稳定”和“土地发展”两个关键,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以地固本,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一方面,稳定农民与土地关系,确保农业基本盘稳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石。贵州山地特征较为突出,土地资源较为分散,稳定农民与土地关系尤为重要。要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稳定,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另一方面,提升耕地质量,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实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工程,巩固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推广土壤改良等技术,不断提高耕地地力。优化耕地利用结构,构建“粮经饲”统筹的种植体系。以良田为基础,配套良种良机良法,端牢自己的饭碗。第三,加强土地生态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广保护性耕作、农田轮作休耕等绿色生产方式,如遵义市“稻油”轮作模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同时,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健全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
以地兴业,激发农业现代化活力。一方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农业规模化与特色化发展。由村集体统筹,采取土地流转、入股、托管等方式盘活撂荒地和低效地,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户提供从耕种到收获的一站式支持,降低分散经营成本。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会化服务”的新型经营模式。充分利用贵州独特的地理、气候和人文资源,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培育差异化的农产品优势。另一方面,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如黔东南州雷山县通过“农业+旅游”模式,成功将梯田景观与苗族文化相结合。促进农业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业整体效益。第三,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提高区域竞争力。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培育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扩大贵州“贵茶”“黔椒”“黔药”等品牌辐射力,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附加值。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以高品质供给赢得市场。第四,科技赋能,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推广智慧农业技术和设施农业,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手段,突破自然条件限制,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加大种源技术攻关力度,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同时,培养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和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和创新能力;扶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发挥合作社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桥梁作用。建立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户等多主体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模式,凝聚合力。
多维度保障机制协同支撑农业现代化。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优化农业补贴政策,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破解农业农村融资难题;完善农业保险体系,降低经营风险。创新组织保障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其引领作用。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农业数字化建设,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优化市场导向机制。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构建追溯体系。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