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尽快推动小行星防御构想落地

转自:科创中国

“我也看了电影《流浪地球》,艺术家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但一些情节还是有科学根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日前在参加香山科学会议期间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科幻与现实之间的边界,并非壁垒森严。今年初,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因撞击地球的可能性一度引发全球关注。虽然它最终被确认为虚惊一场,但探讨近地小行星防御绝非杞人忧天。

吴伟仁等多位专家在香山科学会议第776次学术讨论会上呼吁,我国应推动小行星防御构想落地、落实,尽快实施在轨处置演示验证任务。

科学界将距离地球轨道最小距离为0.05个天文单位(约750万千米)、直径大于等于140米的小行星认定为潜在威胁小行星,这样的小行星目前已发现2400余颗。

防患于未然,国际社会已采取行动。2014年,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框架下成立了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空间任务规划咨询小组,积极应对小行星威胁。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协调组织本国和本地区小行星撞击风险应对工作。

作为航天大国,中国在星际守护中不会缺席。《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论证建设近地小天体防御系统。在2024年召开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发布。

应对小行星这一危险的“天外来客”,涉及监测预警、灾害评估、在轨处置等诸多环节。此次香山科学会议上,如何对小行星进行在轨处置是焦点话题。

吴伟仁介绍,在轨处置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动能撞击,通过直接撞击使小行星变轨或破碎,这种方式适用于尺寸较小且预警时间较短、尺寸较大且预警时间较长的小行星。二是核爆炸,适用于尺寸较大且预警时间较短的小行星。三是长期作用力,通过接触式或非接触式作用力使小行星变轨,包括引力牵引、激光烧蚀、离子束牵引、质量驱动、太阳光压等方式。

其中,动能撞击技术成熟度高、作用效果明显、无须长期的轨道操作,被认为是当前应对中小尺寸近地小行星的最现实、可行的在轨处置手段。

2022年9月,美国“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成功完成一次动能撞击在轨处置演示。航天器在距离地球约1100万公里处,以每秒6.1千米的速度撞击近地双小行星系统的卫星迪莫弗斯,使卫星绕母星公转周期缩短33分钟。

开展动能撞击在轨处置演示任务,也是我国科学家努力的方向。谈及对动能撞击在轨处置演示任务的设想,吴伟仁提出12个字:撞得准、推得动、评得出、说得清。

“我们要做到任务联合实施、产品联合研制、科学载荷联合搭载、任务数据共享。”吴伟仁说,“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毛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尽快推动小行星防御构想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