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 霍志宏
在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始终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陕西延安组建了黄埔同学分会。
缘起
1938年3月,延安各界举行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暨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大会。毛泽东出席集会并讲话,高度评价了孙中山的一生,号召继承和发扬“三民主义的纲领,统一战线的政策,艰苦奋斗的精神。”毛泽东还亲撰三副对联,由中共中央军委编译处处长、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郭化若书写,悬挂在大会会场。其中一副写道:“国共合作的基础为何?孙先生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抗日胜利的原因安在?国人皆曰: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
大会开过后,毛泽东对郭化若说:“民族统一战线是取得抗战胜利的一个法宝,一定要多做统一战线的工作。”还说:“蒋介石是靠黄埔军校起家的,国民党军队的军官有一大批黄埔生,你也是黄埔出来的,可以利用同学关系做说服工作,扩大抗日力量。”
毛泽东对黄埔军校格外关注,对它在中国革命中发挥过的以及正在发挥着的积极作用有着深刻认识。他在对陕北公学毕业同学的临别赠言中说:“从前有个黄埔,那里表现着一种朝气,这种朝气也就代表着一种倾向。黄埔和陕公一样,同学是从各地方来的,又分布到各地方去。那时的黄埔是要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它是那时中国进步的缩影。”在延安的中共领导人也特别重视黄埔师生身上所蕴藏的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巨大能量。1940年10月16日,毛泽东、朱德与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联合签发电报,要求“利用一切机会对黄埔系军人进行统战工作”。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郭化若给一些黄埔同学写信,沟通感情,增进国共合作的共识,陆续收到一些同学回信。后来,军事委员会派驻延安八路军联络参谋、重庆黄埔同学会总会的陈宏谟(黄埔六期)来到延安。他和郭化若的关系甚好,谈到内战,同学战场相煎,两人感慨不已。现在国共合作,团结抗日,为国家民族效力才是大家共同心愿。于是萌生了成立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黄埔同学会。
黄埔同学会本已有之,早在1926年就成立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同学会(简称黄埔同学会),该会规定,凡属黄埔军校学生,均为当然会员,效忠于国民党,奉行三民主义,绝对服从校长领导,不得有任何其他的组织活动,尤其不准从事共产主义的宣传,如有违反应受严厉的处分,或以叛逆论处。可见它原是一个附庸和维护蒋介石集团利益的排外性很强的政治团体。
郭化若把自己的想法报告了毛泽东,立即获得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毛泽东说:“组织黄埔同学会,这个办法好。”郭化若按照毛泽东指示认真做好这一工作。曾在黄埔军校第一期至第六期工作、学习过的共产党员总共有400多人。于是,郭化若联络在延安工作的黄埔同学许光达、宋时轮等人,得到积极响应,着手进行组织筹备。
成立
1941年,叶剑英返回延安,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兼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也回到延安,他们回到延安极大地推动了筹备工作,成立时机基本成熟。这时,郭化若已任抗大三分校校长。9月20日,召开筹委会,推选吴奚如、方治中、宋时轮分任宣传、组织、总务工作,拟定同学会会章。规定凡黄埔军校本、分校各期各兵科及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或肄业同学均可报名入会。延安同学会接受重庆总会的指导,挂分会的牌子,申明其宗旨是“加强抗日,坚持抗战”。延安黄埔同学分会就成了维系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条有力纽带。
1941年10月4日下午,在延安举行成立大会。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朱德前往祝贺。徐向前、吴奚如、郭化若、李逸民、许光达、宋时轮等百余人出席,陈宏谟和前黄埔教官叶剑英、张庆孚等莅会。徐向前、陈宏谟、郭化若、宋时轮等组成主席团。
徐向前发表致辞,他指出,在延安黄埔同学甚多,各依所长从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工作,但因联系尚不密切,未能充分收到互相砥砺的效果。黄埔有革命的光荣历史与优良传统,为发扬黄埔传统精神,而更加推动革命工作,成立同学会极为必要。
朱德在热烈掌声中步上讲台,他说:“黄埔在革命创造上、革命军队上、革命学术上,有其贡献。它特别是国共团结的好学校,我非常钦佩它的光荣历史地位。但大革命后,国共分裂,对于中国民族与黄埔同学来说,都是很不幸的。现在国家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之秋,黄埔同学更需要团结,以贯彻抗战到底。”他对在延黄埔同学提出两点希望:“一、加强黄埔同学的团结,促进抗战团结事业。二、加紧学习新的军事理论与技术。”
叶剑英在演讲中指出:“黄埔同学在革命史的地位,是光荣而重要的。在抗战中,只要三十万黄埔同学真正全部发扬黄埔精神,谁敢中途妥协?谁敢进行内战?”
陈宏谟说:“今天黄埔同学有三十万人以上,当师长者有二百余人,实为抗战之主力,当世界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建立时,黄埔同学更应加紧团结,反对内战,勿演过去悲剧。”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当初本人当排长时,因国共战争而争夺一个山头,我先占领山头,举起手来,正准备抛下手榴弹,但对方率队冲上来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黄埔同期同班的好同学,两人相对默然了。”
黄埔学生代表陶铸、郭化若、李逸民等也讲话致贺。
会议通过会章,选出徐向前、左权、陈赓、罗瑞卿、陈宏谟、郭化若、陶铸、许光达、宋时轮、曾希圣、吴奚如等人为理事,孟庆树、张庆孚等人为候补理事。
会议还通过致校长蒋介石电、致黄埔同学总会电等。致蒋介石电如下:“重庆蒋校长钧鉴:学生等为了团结抗战,发扬黄埔的革命传统与作风,并相互切磋研究军事学术起见,经于本日在延安召集在延同学,成立黄埔同学分会,登记到会者百余人,一致通过加强黄埔同学的团结,促进全国团结,努力研究军事学术。并电祝校长健康!敬盼电示南针。分会理事徐向前、萧克、林彪、左权、陈赓、罗瑞卿、陈宏谟、郭化若、陶铸、许光达、陈伯钧、宋时轮、吕文远、曾希圣、吴奚如暨全体在延同学同叩。支。”
10月6日,延安《解放日报》以“加强团结,研究学术,延安成立黄埔同学分会”为题报道这次盛会。
11月5日,在延安王家坪军委办公厅会议厅举行首次理事会会议,徐向前、郭化若、陈伯钧、宋时轮、陶铸、吴奚如、倪志亮等出席,部分同志因公请假。推选郭化若、陈宏谟、陈伯钧、宋时轮、吴奚如等为常务理事,邵文彬为同学会秘书。会议决定对在延未登记的学友继续征访登记。
后据邵文彬回忆,徐向前、郭化若为该会正副理事长,同学会在徐向前、郭化若同志领导和校友们的支持关心下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他们向全国各友军与自己有一定关系的校友开展交朋友活动,着重宣传中共的政策,做好团结抗战工作。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