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快鱼吃慢鱼” 中国半导体整合潮起

转自: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李玉洋 上海报道

近期,国内半导体行业并购活跃。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自3月中旬以来,华大九天(301269.SZ)、北方华创(002371.SZ)、扬杰科技(300373.SZ)、至正股份(603991.SH)、新相微(688593.SH)、华海诚科(688535.SH)等A股上市公司纷纷发布并购公告或进展,涉及半导体产业链多个细分环节。而从2025年初开始算起,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下旬,A股市场已有5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半导体业务并购的相关公告。

国内市场最近出现的一系列半导体行业并购事件,是否意味着业内预期已久的半导体并购春天要来了?“国内资产被看好,并购氛围比以前要浓烈得多。相对以前,买方的并购意愿比较强烈。”国内第三方半导体产业研究机构芯谋研究指出,这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进步,之前是“同行相轻”,有并购能力的企业对国内半导体企业的资质并不太买账。

芯谋研究还表示,尽管并购趋势已经形成,但预计今年上半年的并购“谈的多,成的少”。事实上,在半导体并购热的背面也有不少备受关注的并购案例已终止,比如汇顶科技(603160.SH)宣布终止收购云英谷,英集芯(688209.SH)宣布放弃收购辉芒微。

然而,芯谋研究还是认为:“半导体产业已经度过快速发展阶段,进入存量整合阶段。国家大量出台政策鼓励半导体行业并购,就是半导体产业进入并购整合阶段的最强信号。”

今年一季度并购量已接近去年一半

如果时光穿梭到一年多前,人们可以发现政策的支持为公司的并购重组创造了新机遇。

自2024年4月以来,新“国九条”、“科技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政策相继出台,尤其是证监会在去年9月24日发布了“并购六条”,强化产业逻辑、鼓励提质向新、提高交易灵活性,将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热情推向新高。

根据Wind数据,以首次披露日统计,自去年9月24日以来,上市公司作为竞买方披露的并购重组事件共744起,其中,重大资产重组81起。仅在2024年10月,便有17家公司宣告拟开展重大资产重组,环比增加113%。

从行业分布来看,半导体行业的并购比较活跃。Wind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A股市场上共首次披露了43起半导体并购事件。而2025年的情况是,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0个半导体行业相关的收购事项首次披露或公布进展。也就是说,今年一个季度的时间,国内半导体行业并购事件已接近去年的一半。

譬如,国内半导体设备龙头北方华创于3月10日宣布以16.87亿元收购光刻胶涂胶显影设备厂商芯源微(688037.SH)9.49%股份,并寻求以进一步增持的方式获得后者控制权,此次收购是近年来国内半导体领域最大的“A收A”案例;3月17日,国内EDA龙头华大九天公告拟收购芯和半导体股权,后者为一家专注于射频、高速、多物理场仿真等领域的EDA“小巨人”企业,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中国半导体经过前期快速生长,实现了从0到1,现在要开始从1到100冲刺,就必须积蓄力量,实现更大的发展动能,这是发展的大趋势。政策是顺势引导,企业应顺势而为。”电子创新网创始人兼CEO张国斌表示,政策是引导,并购是企业在当今市场下的必然选择。

“近一两年,随着投资萎缩、IPO加强审核及市场疲软,很多初创企业面临生存挑战,要活下去,就必须抱团取暖。”张国斌还指出,政府出台的引导政策也有助于减少无序投资和重复投资。

退出压力倒逼并购潮起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表示,近期国内半导体行业一系列的并购活动,不仅反映了行业内部的深刻变革,也预示着国内半导体产业正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从并购特征来看,国内半导体行业的并购活动正逐步走向产业链垂直整合深化。企业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横向扩张以扩大市场份额,而是更加注重纵向并购,旨在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衔接与协同优化。”袁帅还指出,这些并购活动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涵盖了从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等半导体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梳理本轮半导体并购潮,记者发现在今年20个A股公司的并购标的中,有16个案例是同行业整合,标的公司涉及半导体设备、设计软件、显示芯片、电源芯片、功率器件、半导体材料等领域,而半导体设计、材料和封装领域正是我国半导体产业实现升级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半导体材料领域,也有龙头公司发起收购。3月7日,沪硅产业(688126.SH)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旗下三家子公司新昇晶投、新昇晶科、新昇晶睿的少数股权,以实现对二期300mm大硅片核心资产的全资控制。

目前,国内封装技术已接近国际水平,但设备与材料配套能力相对薄弱,并购成为企业快速补强产业链的关键手段。如通富微电(002156.SZ)、长电科技(600584.SH)、华海诚科等公司纷纷开展了对这一领域的并购工作。

对此,云岫资本合伙人赵占祥曾在“陆家嘴金融沙龙”上指出,半导体行业当前因退出压力倒逼并购市场活跃。

他还表示,2022年之后半导体行业募资难度增加,大量成立于2017年左右的硬科技基金已进入退出高峰期。然而,自2023年以来半导体IPO数量显著下滑,2024年上半年仅仅6家企业上市。在此背景下,并购凭借灵活性和效率优势,已成为重要解决方案。

赵占祥进一步指出,半导体行业并购具有三大特点:一是产业协同优先,企业更注重技术整合与战略协同;二是小额交易主导,小而美标的更受青睐;三是差异化定价,不同股东退出价格差异显著。

并购时刻到来

虽然国内半导体行业近期并购热度高涨,但能否成功还需经历多重考验。

3月18日,深圳数模混合芯片商英集芯宣布放弃收购辉芒微;3月4日,汇顶科技(603160.SH)宣布终止收购云英谷。而两家上市公司终止收购的理由,均是因交易对价条款未达成一致。

芯谋研究根据最近运作失败的四个大型半导体并购案例(这些并购项目资金规模在几亿元、几十亿元到上百亿元不等),总结出并购失败的一些共同特征:“并购是一个高度资本化的交易,需要半导体之外的能力。企业的估值要在产业知识之外,用法律和市场的眼光来评估目标公司的技术实力、财务状况、知识产权等。”

芯谋研究还指出,买卖双方各怀心事,估值分歧较大。在内外环境的催化下,并购氛围逐渐热烈,买卖双方也都有一定的交易意愿,但整体并购的意愿还是没有达到能够促成交易的程度。此外,部分股东尤其是国资股东或实力强劲的其他股东,推动并购的意愿并不强烈。

“随着产业热点的转移,地方投资能力的下降,半导体产业逐渐走向幕后。整个行业的资金水位下降,大部分企业的估值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企业会出现资金问题。等到买方市场形成以后,卖方争先恐后的时候,并购就会形成气候。”芯谋研究表示。

如今并购的时机在一步步成熟,芯谋研究建议相关企业现在要做好顶层设计,提升企业并购的专业能力,化解并购难题。

一是要提升专业化的并购能力。随着国内半导体企业的成长,企业的规模和复杂性远非以前所能比。操盘并购需要极高的专业能力,需要财务专家、法律顾问与产业专家提供专业支持。参与并购的企业需要自建或者委托专业机构来增强并购专业实力。并购双方都要以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并购,推动谈判,才能减少分歧,达成共识。

以国际经验来看,欧美半导体巨头一路通过并购成长为巨头,并购是家常便饭,其自身有完备的并购团队。同时,欧美有成熟的大型投行和咨询机构,这些机构也深度参与并购。随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继续成长,国内半导体行业并购会大幅增加,国内企业也需要具备这些能力。

二是卖家要认清并购势在必行的趋势。产业资本一向随风口追逐增量市场,人工智能应用开始落地之后,AI取代半导体成为当仁不让的最大风口,资本早已掉头去追逐AI。半导体企业要放下幻想,在尚有主动权的时候,理性争取利益最大化。

三是国资保值需要新思维。调整国资考核机制已经迫在眉睫,中国半导体实体众多,内卷严重,如果并购条件成熟,会有大量企业涌入市场。而一旦形成买方市场,就会出现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情况。待并购资产不仅持续产生资金成本,且随着设备与设施的老化,其交易价值也与日俱减。所以,尽快解决国资保值的问题,推动完成并购交易,本身就是在做国资增值的事情。

“中国半导体是高度市场化的产业,既然是市场就要用市场化的思维来求发展。一方面要随行就市,另一方面要看清产业大势。往往越是重大趋势,其逻辑越是简单。市场和政策都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所有人,现在是并购时刻。如果还纠结于执念,陷于幻想无法自拔,最终就得面对不得不割肉投降的命运。”芯谋研究总结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快鱼吃慢鱼” 中国半导体整合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