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朴素的坚守

转自:邯郸晚报

□王永太

初识王钢柱是在五年前那个夏夜。我一篇散文经钢柱编辑后刊发在《清漳》,我到他家取杂志。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质朴真诚,平和热情,有亲和力。

清漳河畔文化人

记得初次慕名面见王钢柱,我给他提起我当时仅了解的几个涉县文圈里的人,他一一解说给我:李亮老师80多了还一直坚持创作,是我们的文学旗帜,杨振国老师的诗是太行山松涛,张彩如的散文是清漳河的月光,郭文硕的小说像山水间惊雷,还有刘玉凯、温健康等,每个人描述得形象生动,让我一下就记住了特点。我笑问:你呢?他笑答:我顶多算棵草……

文学真是拉近人的距离。我给他谈起不会邮箱投稿的事,他立马说:“那可不行,我来教你。”然后带我走进他的书房打开电脑……

他的书房堪称一个微型文学博物馆:一面墙的书架上整齐排列着《人民文学》《小说月报》《散文》《报告文学》等,书桌上堆着小山一样的一摞书。我难抵诱惑,翻阅开来,发现多是作品集,李春雷、贾维秀、安秋生、李新县等一些我听闻过的作家的书籍赫然在列。随手翻开春雷老师的一本书,居然有给他赠书的签名,上面写着:太行一柱。

几天后,他代我投了一篇散文给《邯郸晚报》。数日后,文章发表出来,让我这个老年文学新人很是动情。

去年涉县作协换届后,钢柱连任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肩上担子更重。接下来的日子,他和主席团成员一起投入繁忙事务中,开展交流和采风活动、创建“涉县文学”公众号,忙得不亦乐乎。

我常想,他一边要工作,一边忙作协的事,还顾得上自己写作吗?但很快,从一些文学交流群里推送的作品链接中发现,他个人创作不但没受影响,反而势头更猛。他的长篇散文《朝拜瓮岭》、短篇小说《好好活着》、报告文学《涉路故事》陆续登上文学期刊,他的通讯报道也不断发表,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我庆幸,我的朋友圈里还有这样的人,把文字熬成灯油,照亮文学星火,笔耕不辍,向阳而生,甘做默默添柴的守夜人。

笔墨记乡愁

近年来,井店龙井文化艺术团每年都在村里组织演出活动,团长李军亮提起副团长钢柱也是满口称赞。

2015年早春,龙井文化艺术团在料峭寒风中开启了首场“村晚”。露天广场上,三轮车改造的舞台载满乡音,七旬老人与青年同台。当《想家的时候》旋律划破夜空,千余乡亲手心的温度融化了冬寒。钢柱不无感慨地说:“幕布是各家凑的布单,音响是军亮租来的,可乡亲们眼里的光比舞台灯还亮。”

7年耕耘,“村晚”已从田间地头的即兴联欢,蜕变为辐射周边县市的品牌文化活动。最大阵容演出有过上百人,不少非遗项目惹人瞩目,让千年雅音在新时代焕发新声。然而,王钢柱的文化情怀不仅在舞台,更在山水间。2018年深秋,听闻王金庄发现古兵寨遗址,他连夜踏勘撰写《当今人遇上古兵寨》。

我为太行深处的涉县,能有这样一个文化守望者感到骄傲。20多年来,他始终活跃在家乡文化振兴的第一线,用笔墨记录乡愁,用艺术点亮生活,让沉寂的古迹重焕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的文化力量。

追梦路上不停歇

王钢柱,身兼县作协副主席、《清漳》编辑,他写作的案头常年堆叠着三摞文件:蓝色是作协的采风方案,红色是普法宣传稿,黄色则是自己的创作作品。文友戏称他是“文化三原色”,他认真道:“乡村振兴既要用文学留住历史记忆,也要筑牢法治根基。”

我俩住处紧邻,可每次见面都须事先相约,他太忙了!他总是利用间隙在手机备忘录里存下灵感片段,而汽车后备厢则永远备着采访本。我问他,同时兼顾这么多事,还要每项都那么认真,累吗?他笑笑说:艺术团也好,作协也好,都是大家在忙,自己只是打打配合,没做啥……这样的情怀,更让人敬佩!

从井店三街村到王金庄,从纸质书页到短视频平台,他用幕布丈量乡村舞台,以笔尖触摸历史脉动,让法律的温度浸润山乡角落,始终保持着最朴素的坚守。正如王钢柱的散文中所写:“文化不是高悬的明月,而是大地深处的种子,需要我们俯身播种,静待花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朴素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