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巾帼风采】24年,一个人的技术之路能走多远?

春风和煦,走进古都陕西西安东北域的某商住项目现场,正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眼前不见凌乱堆放,一切井井有条。

“项目总投资6.9亿元,去年3月1日开工,合同工期17个月,目前总工程量已完成60%,预计会提前交工。”中央企业劳模、中铁二十局六公司项目总工张烈霞成竹在胸地对记者说。

24年,一个人的技术之路能走多远?

张烈霞用自己的成长给出了答案。她的作品中,有高耸入云的超高大厦,也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极限创新。24年间,她在钢筋水泥丛林里写下了一名建设者的奋进诗篇。

5年考下5个专业证书

每一份练达都起于稚嫩,每一种杰出都始于平常。

2001年,张烈霞大学毕业来到中铁二十局六公司的一个项目部,从最基础的资料员、测量员干起。但走进建筑工地伊始,她就接连“受挫”。

第一次是到一个钢管五拱桥项目做资料。首次下工地,刚出大学校门的张烈霞穿着白裤白鞋,兴高采烈。然而,当她踏上几十厘米宽的箱梁,望着桥下湍急的渭河,不由得双腿发抖、头晕目眩,只好战战兢兢地爬了过去。等回到地面才发现,白裤白鞋已脏得只能扔掉。张烈霞意识到:“原来,干工程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还有一次,在垃圾场测量放点任务中,她拿到了价值十几万元的测量专业仪器——全站仪,却发现说明书和屏幕显示全是英文,只好硬着头皮边琢磨边操作,第一个点竟放了两个小时之久,紧张得她满头大汗。这次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大学所学远远不够。”

知不足而后学,对干工程的人来说,现场就是老师。仔细看,虚心问,张烈霞像换了一个人。她主动要求从资料岗调到了技术岗,并开始了技能提升“长跑”——接连考取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一级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以及一级建造师(市政工程)证书。

“每个证要考4门课,必须在2年内全部通过,我5年一共考下了5个证。”张烈霞说起来云淡风轻,但要在工作、家庭之外,见缝插针地挤时间学习,熬了多少夜、付出了多少心血,其中的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到了2016年,张烈霞已经一步步从技术员、技术主管、工程队长成长为能够对大型项目技术全权负责的总工程师。

创新改写工程极限

高山成其高,必有绝悬陡峭,攀越方可登顶。技术之路亦然,不挑战高难险,不改写不可能,则绝无造极之理。

2018年,张烈霞作为技术总工接手中铁二十局中标的首个超高层项目——西安高新科创园。222米的钢混结构高楼,地基需要挖得特别深,是一般房建工程的3倍,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降水”。

“基坑面积2万多平方米、深度20.5米,施工中需要将地下水位降得更低,才能做防水、打地基。”张烈霞解释说。

随着基坑开挖的深入,传统的坑边降水法愈显吃力,眼看回涌越来越大,张烈霞心急如焚。“采用传统方法降水需要半年,我们等不起。”她在翻烂了47本规范后,创造性地采用坑内降水法——在基坑中打了3个降水坑,加大抽水量;基坑开挖完成后,及时浇筑封底混凝土和护壁混凝土,形成第一级基坑;对于比基坑还深5~8米的电梯基坑,放入护筒及污水泵,将坑内水位降至垫层底后,用高分子自粘胶膜织成防水网,再浇筑混凝土。

“这么深的基坑居然滴水不漏。”基坑完工,验收人员惊叹不已。后来,因为基坑的创新施工法,该项目荣获1项陕西省土木建筑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陕西省省级工法。

很快,更棘手的挑战来了。张烈霞要在时间、空间的极限条件下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我们是作为‘救火队’临时接手的,75天要完成两所学校共2.1万平方米的校舍建设,保证1700多名孩子按时开学,同行了解情况后都说是‘天方夜谭’。”2024年6月,张烈霞开始负责西安市未央路小学和第75中学改扩建工程项目。

“扩建的小学是要在操场一侧,建成两层之上悬挑三层的五层教学楼,四周全是高楼,场地太小,没有施工空间。”张烈霞这样解释这个项目“烫手”的原因。

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与时间赛跑,张烈霞和同事倒排工期,赶晴天,抢雨天,工人实行倒班制,24小时施工;为了破解空间瓶颈,她创新提出大跨度钢结构悬挑工艺,让钢框架结构“倒着生长”,搭积木般自上而下施工。

两个多月时间里,张烈霞和团队几乎没有回家,70多天几乎顿顿吃盒饭,天天干到凌晨,睡觉都是在学生课桌上凑合。从挖土、打桩到室内精装修、跑道铺设,节节推进,最终在开学前完整交工。

刚柔相济的生命张力

张烈霞恰如其名,“刚”的部分果敢、坚毅、热烈,而“柔”的部分如深水静流、霞光和煦。坐在记者对面的她,轻言细语、柔弱安静,很难与在项目一线“杀伐果断”的“女强人”联系在一起。

其实,这样刚柔相济的性格并非天生使然。“2007年爱人重伤致残,家的重担落在了我肩上,我必须坚强起来。”张烈霞说。

生命的刚性一旦被激发,其韧度甚至让她自己也感到吃惊。当甲方和监理惊讶于在男性居多的工程技术领域,一位女性能迸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时,张烈霞说:“不分性别,房建人都是特种钢。”

“在工程技术领域,我这个年龄的女性,能干到总工的很少。”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张烈霞颇为感慨。

张烈霞的内心深处,别有一番细腻情致。

在未央路小学改扩建施工中,为了3毫米的钢结构偏差,她连夜复测6次,因为“用显微镜做工程的诗人”是她的匠心律条。遇到有工人嘀咕,“用得着那么较真吗”,她指着远处居民楼的万家灯火说:“我们建的不仅仅是房子,更是万千人的家。”

“我们浇筑的不是冰冷的混凝土,而是血脉相连的温度。”

“当清晨第一列高铁驶过我参与建设的桥梁时,那车轮与钢轨的撞击声,正是建设者写给大地的诗篇。”

……

笔记本、电脑里、书页空白处,张烈霞留下了很多这样的独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巾帼风采】24年,一个人的技术之路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