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党建穿针引线 齐绘振兴画卷

宣讲“一号文件”文艺演出。

群众在爱心超市兑换商品。祁连县委组织部、峨堡镇党委供图

本报记者 李雪萌 通讯员 赵玥林

乡村振兴展新颜,党建品牌显成效,村干部报酬再提升,村集体经济稳增长……去年以来,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一幅充满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铺展。各领域党建工作取得了新突破、焕发了新容貌,一份份闪亮的答卷、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一串串奋斗的足迹,背后凝聚着基层党建迸发出的磅礴力量。这力量让乡村振兴的成果处处彰显,让基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破瓶颈 使真劲 基层组织“强”起来

“我们持之以恒地秉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当作建强基层战斗堡垒、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推动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出成效、提升见质效。”祁连县委组织部负责人陈小明坚定地说。

近年来,祁连县委组织部深入贯彻省州县委的工作要求,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全县45个村党组织开展了“拉网式”的排查。按照5类20条问题风险识别点,逐一为每个村开展正负向测评工作。这个过程严格遵循村党组织自查、乡镇党委初报、县委组织部审核、县委审定的程序,精准地确定软弱涣散村和重点防控村。随后,依据“一村一案”和“四个一”的要求,为这些软弱涣散党组织量身定制整顿提升的方案,并且以“一季一巡查”的方式,促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实现了由乱到治、由散到聚、由弱到强的深刻变革。

默勒镇组织委员余存娟自豪地介绍:“我们乡镇参照‘四强五优’党支部建设标准,大力实施‘堡垒工程’‘十有’工程,还积极开展跨区域党建大联盟、党员志愿服务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这样积极的氛围下,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成为引领群众奋进的旗帜。”

祁连县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在全县不同领域的党组织积极开展“四强五优”党支部建设工作。聚焦37项具体内容和91条考核细则,采用“基本考核+群众测评+奖励加分+一票否决”的综合评定方式。在机关、学校、医院等3个领域的80个机关党组织里,精心创建了8个“四强”党支部;在50个村(社区)党组织和9个“两新”组织党组织当中,成功创建12个“五优”党支部。这一举措在各个领域营造了一种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浓厚氛围,激励着各个党组织不断提升自身建设水平,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抓主业 办真事 服务水平“高”起来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峨堡作为‘青海北大门’,致力推动县委‘1234’发展战略峨堡实践,立足‘生态优镇、畜牧强镇、文旅兴镇’发展定位,将红色古镇、丝路南冲、联甘通疆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新动能,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峨堡镇党委书记马青川介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祁连县为了让驻村干部更好地发挥作用,精心制定了驻村干部“传帮带”细则、“八步工作法”和驻村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建立起“四问、四讲、四必访”的工作机制,推行“一访三查”“实绩公示”的督导机制。这些举措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驻村干部的工作活力之门,让他们以“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的积极工作态度创新工作、推动发展。

“组织对我们真的是关怀备至啊,给我们提供了单间宿舍,还配备了基本的生活用品,这就真正把我们这些家不在本地的干部的后顾之忧都给解决了。”营盘台村第一书记程启雄说。

祁连县重点关注驻村干部“吃穿住行”的后勤保障问题,结合乡镇和村(社区)“十有”工程,不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查漏补缺,妥妥地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及时协调配备的单间宿舍就达47间,投入24.06万元关爱资金购买冰箱、暖气,还配备了灶具、厨具、冰箱、微波炉、取暖器等生活起居的必备用品,真正做到了让驻村干部住得舒心、安心。

村民们对村(社区)“十有”工程也是赞不绝口,“我们现在再也不用担心拿不到快递了,现在的爱心超市里既能够收发快递,还能用积分兑换物品呢。”“这一碗饭啊,荤素搭配得特别好,营养均衡,味道还特别棒,我们这些老年人再也不用担心吃饭难的问题了。”走进黄藏寺村150平方米的幸福食堂,便能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桌椅、明亮的窗户、干净的灶台,一道道热气腾腾的菜品陈列其中,整个环境舒适温馨。

去年以来,祁连县从多个方面发力,推进村(社区)“十有”工程建设,共计投入465.07万元。这些资金是通过“政府补一点、联点单位帮一点、乡贤(爱心人士)捐一点、自己拿一点”的多渠道筹集而来的。这一工程的实施,真的是为空巢老人打造了温暖的“幸福巢”,为留守儿童构建了贴心的“暖心港”。

提素质 出真招 党员队伍“活”起来

“现在这种集中的‘充电’啊,课程安排得特别充实,和实际工作的联系特别紧密。不仅有着面对面的讲授,而且还有身临其境的教学体验,真是让我们收获满满,感触颇深。”参加了“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工程的阿柔乡草大板村党支部书记海明有感而发。

祁连县密切贴合新时代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新形势与新任务,深入挖掘“家门口”红色资源,充分发挥县委党校的“主阵地”作用。依托红西路军和解放军二军纪念园、黄番之战遗址、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等20个红色研学点以及白杨沟村史馆、大拉洞管护站等5个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精心打造出“课堂+基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把党员教育延伸到教学基地、田间地头,让基层党员能够在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中深入学习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全面提高广大党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村里发展需要啥知识,培训课程就针对啥内容来安排,这样根据需求来安排的培训,非常接地气,也特别实用。”扎麻什乡地盘子村党支部书记徐向鹏在刚刚结束的村党支部书记能力培训班上这样分享。

祁连县紧紧围绕基层党组织的实际需求以及不同领域、不同群体党员的特点,推出了党员“点单”、党校“配单”、讲师“下厨”的教学模式。始终坚持“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的工作思路,针对培训时间、培训内容等方面进行差异化的设计,让党员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充电”,不断提高培训的精准性。截至目前,全县已举办各类党员培训班9期,培训的党员人数超过了2000人次,同时还开展了80余批次的现场教学。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方式,让党员队伍的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祁连县,党建在基层组织建设、服务群众和党员队伍素质提升等方面发挥着穿针引线的巨大作用。这一幅由党建引领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徐徐展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党建穿针引线 齐绘振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