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末
入春升温以来,北京的花粉浓度一直备受关注,社交媒体上天坛圆柏在风过时“冒出”黄烟的视频也被刷爆。无论是否过敏,大家都希望了解花粉成“烟”该如何治理。
事实上,花粉成“烟”,早就是全球范围内一个不容小觑的公共卫生问题。这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气候变化。有研究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平均上升约1摄氏度,这让植物授粉时间提前,也使得花粉季持续延长。此外,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对植物的生长与花粉的产生有直接影响,一定程度提升了花粉的致敏性。对个人来说,开门见绿是赏心悦目的日常,但也意味着接触的植物物种越来越多。此前就有专家指出,“在适应这样的生活环境过程中,我们对花粉等无害物质,也产生了免疫反应。”
面对“冒烟”的树,有人说“都砍掉算了”,但从现实来看,这种要求未免有些情绪化了。就拿圆柏来说,且不谈“苍松翠柏”背后的人文价值,仅就树木本身而言,作为本土树种,其枝叶密实、四季常青,对北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具有良好适应性。长期以来,圆柏都是改善北方城市冬日景观的“功臣”,同时兼具净化空气、减少噪声、保持水土等重要作用。
近年来,根据环境变化带来的新问题与广大市民的呼声,《北京市主要林木目录》进行了多次修订,刺柏属(含圆柏属)已被删除。但必须看到,树木生长需要漫长周期,几百万株的存量不可能短期完成替换。更何况,在北京,不同季节的花粉主角会发生变换,与榆树、柳树、杨树、柏树等常见树木的花粉相比,灰藜和葎草等草本植物的花粉过敏阳性率其实更高。花花草草,各类绿树,如果发现一种过敏原就要立刻灭掉,那“斩草除根”造成的恶劣生态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过花粉过敏带来的影响。
城市治理是一个不断正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随着精细化成为北京城市治理的主旋律,很多过去被忽视甚至“不值一提”的事项,如今成了重要议题。花粉问题的凸显,又一次提醒我们,治理视角还需不断缩小、聚焦。目前,北京城区公园及主要林区绿地正采用修剪花枝、洒水喷淋、地面湿化等措施,减少花粉飘散量。科研单位也在探索选育无粉或少花粉植物品种,从根源上降低花粉数量。
长远来看,户外经济蓬勃兴起,人们对环境的期待不仅是“看着很美”,还希望更加舒适。这需要我们在精准干预之外,有更多系统规划。比如,增强科普,让市民了解花粉扩散原理,学会有效防护;做好预报,提前标注花粉高浓度区域并推荐避让路线……说到底,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在共同努力下,花粉问题的影响将会慢慢得以降低。
在面对气候变化、环境变化等共同课题时,保持科学理性非常重要。尊重自然、合理优化,这是我们该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