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富民产业成为热词。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作为重要内容。那么,什么是富民产业?富民产业有哪些特征?现阶段为什么要以县域为重点来壮大富民产业呢?
富民产业很容易被简单地理解为“富民+产业”,被认为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形式,但却未能全面回答富民产业的真正内涵与背后逻辑。富民产业一般是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增收效果好的产业。“富民”是价值导向,“产业”是实施载体。富民产业既具有一般产业的共同特征,又在空间布局、产业形态、价值导向等方面具有独特指向,其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以县域为载体的产业集群。富民产业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城镇与乡村产业的空间束缚,更强调城乡产业互动,不再是单个产业的“一枝独秀”,而是融合城乡特色的产业集群,更加突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其二,横向纵向联合的一体化产业。富民产业的产业链上游多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中心,产业链下游多与专业化企业横向联合,突出价值创造功能,带动产业链上游经营主体发展,形成高效稳定的产业联合体。其三,坚持共同受益的共富产业。富民产业发展以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内部差距和城镇内部差距为目标,通过提升综合发展能力,拓展增收空间,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坚持各方共同受益,让更多的人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富民产业与其他产业直接等同起来。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要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守住底线,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就要用好政策和市场手段,通过产业拉动、就业带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其中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不断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为何要在县域壮大富民产业呢?一方面,县域是城乡融合的关键,富民是县域发展的重要目标。过去,我国资源要素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越来越“空”,县域发展不起来,城乡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县域富民产业既能吸引城市资金和技术,又能使农村发展所需的制度、技术、市场等条件得以改善,确保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要素更好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双向流动。另一方面,县域是城镇化推进的关键,从人口迁移角度看,农民进城的第一选择就是县城。以县域作为地理单元,发展就业容量大、劳动密集型的富民产业,提高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能够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和市民化,从而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当前,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已经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实践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县域的自然条件、区位特征、资源优势等,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各具特色的县域富民产业发展新路径。
一要在因地制宜上下功夫。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特色化、差异化道路。对于旅游资源特色县,应统筹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推动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比如,山西平遥古城通过盘活文旅资源,探索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了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而对于农业资源丰富县,则要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要在优化布局上花力气。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是县域产业发展壮大的前提。通过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中小微企业向中心镇集聚、乡村作坊和家庭工场向重点村汇聚,逐步形成城镇村协同的特色产业空间联动格局。同时,优化县域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促进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县域蓬勃发展。
三要在技术创新上出实招。比如,江苏昆山通过实施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推进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院所参与破题,实现企业需求与高校成果精准匹配。这为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聚焦富民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找准县域产业技术创新着力点,不断突破相关技术瓶颈,将有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激发县域富民产业发展活力。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