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一句承诺 五代守护 一家人感动一个乡

转自:人民论坛

祭奠英雄

传承承诺

记者 巩长青 文/摄

3月23日,在武义县俞源乡下杨村,余祖德一家踏着晨露微湿的小径,肩挑竹篮,缓缓来到墓碑前祭奠先祖。坟前,清明粿、白肉、蒜苗整齐摆放,碗中米酒如琥珀般晶莹晃动。孙辈将黄菊摆放在墓碑前,这是家族第83次清明祭扫。余祖德缓缓蹲下身来,指尖轻轻摩挲墓碑上“三个兵”三个遒劲有力的字迹。身后,家族成员和村干部静默伫立。

这里长眠着三位没有名字、没有故乡的抗战士兵,却有一家五代人跨越世纪的承诺:守护英雄忠魂,直至他们的名字“回家”。

门板为棺 传承83年的承诺

1942年的武义,硝烟弥漫。日军入侵,国民党部队三名年轻士兵在阻击战中牺牲。村民马顺宝目睹了这一幕:“他们才20多岁,连棺材都没有,不能让他们曝尸荒野。”他拆下自家门板、床板,钉成三口薄棺,将三人安葬在离家几十米的山坡上。一块粗砺的石头上刻下“三个兵”,成了最朴素的墓碑。

“他们为护山河而死,我们得让他们身后也有个家。”马顺宝立下家训:每年清明,先祭英雄,再拜先祖。这一拜,就是五代人。

马顺宝是余祖德的爷爷,而余祖德的父亲是马顺宝收养的孩子,“三个兵”的墓碑因1998年寺庙重建、2002年公路亮化而两次迁移。最终余祖德一家作出决定:将三位无名英雄与六位先祖合葬。“英雄不该是孤魂。”

如今,每年清明余祖德一家都会挑选一个日子前来祭扫。擦拭墓碑时,他总对孙辈们念叨:“好好读书,将来找到他们的名字,让英雄的亲人接他们回家。”

从“一家之诺”

到“一村之敬”

余家的坚守故事,感动了整个俞源乡。下杨村党支部书记杨波说:“以前村民觉得‘三个兵’是别人家的墓,现在村干部年年自发组织扫墓。当年他们保卫我们的家园,如今我们也要守护他们的‘家园’。”这座合葬墓成了村中的精神地标,无声诉说着“何为家国”。

“我们家虽然普通,但我们做的这件事意义深远。”当天,祭扫完毕,一家人坐在院子里,余祖德语重心长地说:“守护英雄,就是守护我们的家园,守护那份不屈的精神。”

余祖德的孙子余通接过话茬,分享自己对“三个兵”的理解:“他们虽然无名,但他们的精神永存。祭扫不仅是对他们的缅怀,更是传承,要让一代代人都知道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

“你们以后也要接过接力棒,继续扫墓继续寻找他们的名字。”余通从小跟着爷爷扫墓,如今他有了自己的孩子余宸烁。刚满4岁的小娃娃似懂非懂,连连点头。

记者了解到,83年来,余家从未停止寻找英雄的身份。他们查阅县志、联系档案馆,还求助过媒体,但战乱年代信息缺失让寻亲希望渺茫。“只要有一代人还在找,他们就有‘回家’的可能。”余祖德说。

记者手记

从马顺宝拆门板、床板钉棺的义举,到五代人接力守护英雄之墓,俞源乡青山下埋着的三位无名者树立起一座精神丰碑。这份超越血缘的守望,让无名者不朽,让忠魂浩气长存。五代人,83载春秋,那些未留姓名的英雄不会寂寞,因为这片土地上有人替他们响亮地回答:“山河无恙,魂归故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一句承诺 五代守护 一家人感动一个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