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五丹阳创新发展大会
丹阳眼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丹阳立交桥
丹阳开发区
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祈钦村 朱敏 摄
□ 黄灏 张莉
工业总产值近25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73.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10个、总投资450亿元,70个镇江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序时,新开工项目数量和完成投资均创历史新高;8家企业蝉联“江苏民企200强”,5家企业入选“江苏民企制造业百强”……2024年,丹阳锚定“镇江一流、全省进位”目标,创新作为、承压突破,交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今年,丹阳将以实施“四个年”行动为牵引,系统化改革攻坚、全方位提质增效,奋力书写现代化“智造名城、运河明珠”建设新篇章。
项目攻坚培育现代产业强根基
2月15日,丹阳市举办2025年丹阳市重点项目开工活动,全面按下重点项目建设“快进键”,以项目建设新热潮积极践行“四个年”行动,为奋力书写现代化“智造名城、运河明珠”建设新篇章汇聚更强动能。
产业是丹阳的最大特色、最硬底气。近年来,丹阳始终坚持“项目为王”,2024年新开工项目数量、完成投资均创历史新高,技改投资高位增长、两年翻番,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集聚了新动能。2025年,丹阳市共有镇江市重点项目72个,其中44个新建项目已开工29个,开工率65.9%,一季度新建项目开工率预计可达80%左右。
走进丹阳开发区项目现场,吊臂舒展,机械轰鸣,车辆穿梭,园区工地呈现出只争朝夕、大干快上的火热景象。在江苏启航必达航空工业有限公司项目现场,占地近25亩、新建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厂房已在正月初十开工建设,按照施工进度,将力争在今年上半年投产达效,预计年产3000吨航空航天合金材料。
重大项目是稳经济的压舱石,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丹阳坚持产业强市“一号战略”不动摇,通过开展“重大项目攻坚突破行动”,聚焦七大主导产业和“两区四园”主战场,突出强链补链延链,大力推广五大招商模式,招引一批创新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项目,充实一批大而优、小而精的本地企业技改扩能项目,布局一批与丹阳产业特色相关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未来产业项目。
今年,丹阳将紧紧抓住产业强市这个核心战略,聚焦“把优势做优、特色做特”,更好统筹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系统开展“科创赋能提升、项目质效提升、园区能级提升、服务效能提升”四大行动。同时,丹阳将以更大力度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增加传统产业“含新量”,着力强链补链延链,持续放大传统制造业优势。
向新向质跨上产业升级“新台阶”
1月19日,由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宣武医院)认知障碍专科联盟、丹阳市中医院以及丹阳苏慧创脑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建设的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宣武医院)认知障碍专科联盟丹阳中心成立。该中心的成立在推动丹阳脑健康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慧创医疗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全新里程碑。
2016年,32岁的汪待发背着双肩包,来到了丹阳,创办了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免费的人才公寓和创业场所、主动帮忙对接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各种路演活动和资源推介……在丹阳市委、市政府全方位支持下,汪待发和团队心无旁骛地投入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2019年,慧创医疗自主研发的世界首个获中国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超100通道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装置NirScan问世。近年来,慧创创新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2022年,慧创作为唯一企业起草单位,与国家药监局合作,制定了中国首个近红外强制性国家标准;同年,慧创的近红外产品被认定为“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2023年,慧创获得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江苏省创客中国十佳双创好项目等资质和荣誉;2024年,慧创入选潜在独角兽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获国家脑机接口重大专项立项,成为江苏省唯一获此立项的企业。
经过与丹阳这座城市9年的“携手长跑”,慧创已经成长为光学脑机接口技术领域的领头羊企业。慧创医疗的迅猛发展也正是丹阳用创新增活力、靠开放创优势,矢志科技成果精准转移转化的生动缩影。
科技创新是丹阳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核心动力。在加快打造现代化“智造名城、运河明珠”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丹阳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丹阳作为全国创新型县(市)建设试点,创新特色鲜明,拥有北京人才工作站、上海飞地孵化器,以及各类创新平台超100家。丹阳将把众多高层次平台优势与眼镜、汽车零部件、大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优势充分融合,全方位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要素赋能企业壮大。丹阳将竭尽所能为企业创新做好支撑保障,根据企业现实需要,制定紧缺人才支持计划,今年再精准引进80名产业创新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更好服务产业转型发展,深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5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80家。
载体赋能成果转化。2024年,丹阳市科技大数据创新服务平台上线,丹阳将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加快全国优质创新资源与丹阳产业深度融合,依托“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特色产业园”的全链条体系,培育孵化更多优质企业。
厚植沃土绽放民营经济“繁花”
日前,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进会上,丹阳市企业鱼跃医疗获首批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授牌。这也是鱼跃医疗继获“国家数字领航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后,斩获的又一项国家级荣誉,标志着鱼跃医疗在创新发展和数智融合中取得了进一步成就。
位于丹阳市生命科学产业园的鱼跃医疗全球产业化基地,自建成以来,以工业4.0、智能制造为标准,运用人工智能、万物互联、数据融合、虚实同步、产线巡查、智慧决策等先进技术,打造出设施高度互联、系统高度互通、数据高度互享、业态高度互融的智能制造体系。通过对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度实践,鱼跃医疗在实现生产要素配置创新升级的同时,不断加快医疗器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并推动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走向国际市场。
丹阳是一座产业发达、特色鲜明的工贸名城,民营企业超4.5万户,民营企业数量占经营主体比重达99%。近年来,丹阳坚持让企业家站“C位”,用心用情服务企业,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积极营造重商亲商浓厚氛围,民营经济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江苏洪旭德生科技有限公司耗时5年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5度数字化验配定制系统,破解行业百年难题;江苏泰科微通讯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丹阳仅6年,便跻身新型前沿基站天线赛道第一方阵,企业研发的B5G/6G毫米波基站阵列天线入选2023年省工信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相关产品批量供货海外高端市场;江苏荣祥车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多年的汽车底盘及整车开发经验,自主研发出AVCU(L4级)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在市场上处于领先水平……在创业精神推动下,丹阳民营经济活跃。数据显示,丹阳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7%,民营企业税收额占税务部门直接征收总额比重达86%,民间投资占固投比重达82.6%。
为了给民营企业开辟更多空间,丹阳始终坚持把企业放在心上、把企业的事情办到实处,推动土地、政策、人才等更多要素向企业倾斜。近年来,丹阳相继出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鼓励存量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以政策环境之“优”促民营经济发展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