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日报
清明节气正值仲春与暮春之交,此时气候回暖、阳气升发,万物“吐故纳新”,人体也进入新陈代谢旺盛的时节。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主任中医师李研称,清明养生需顺应“天清地明”的自然规律,以疏肝健脾、祛湿防病为核心,兼顾情志调摄与饮食起居,在春意盎然中调和身心。
疏肝健脾,升发阳气
清明时节肝气达到最旺,若疏泄不畅,易引发肝郁化火、肝阳上亢,导致情绪烦躁、失眠多梦、血压升高等问题。同时,肝木过旺易克脾土,影响脾胃运化,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因此,清明时节养生的首要任务是疏肝健脾,升发阳气。
调养建议——
饮食柔肝:多食荠菜、菠菜、山药、枸杞等绿色蔬菜和养肝之品。荠菜粥(荠菜+粳米)能清肝泻火、润肠通便;决明菊花粥(决明子+菊花+大米)可平肝明目,适合高血压患者。
情志调摄:避免情绪波动,通过踏青、郊游、冥想等方式疏解压力。中医认为“肝主怒”,保持心态平和有助于肝气条达。
穴位按摩:常按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合谷穴(手背虎口处)以疏肝理气,或艾灸气海穴(脐下1.5寸)以培补元气。
祛湿防病,补益肺气
清明时节多雨潮湿,湿邪易困阻脾胃,引发头身困重、关节酸痛等症状。此外,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增多,易诱发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中医主张“未病先防”,此时需注重祛湿健脾与肺气养护。
调养建议——
食疗祛湿:薏仁芡实排骨汤(薏仁+芡实+排骨)健脾利湿;赤小豆山药粥可祛湿补脾。避免肥甘厚味,减少海鲜、羊肉等发物摄入。
防湿保暖:雨天外出注意防潮,避免淋雨;居室保持通风干燥,可用艾叶熏蒸祛除湿气。
护肺防敏:过敏体质者外出佩戴口罩,日常可饮用双花茶(玫瑰花+凌霄花+茯苓)以健脾疏肝、增强免疫力。
起居运动,顺应自然
清明时节应调整作息以顺应阳气升发之势。赖床易致阳气郁滞,引发头昏目眩;过度熬夜则耗伤阴血,需保持规律作息。
调养建议——
晨起锻炼:选择慢跑、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促进气血流通。老年人宜在日出后活动,避免清晨寒湿侵袭。
衣着宽松:穿棉质透气衣物,避免紧身束缚阻碍阳气升发;注意“春捂”,根据气温增减衣物,防范感冒。
踏青养阳:郊外散步可吸纳自然清气,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缓解“春困”。
饮食禁忌与特殊人群调护
清明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燥热之物(如辣椒、羊肉),以免助火伤阴。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注意——
低盐低脂:减少腌制食品,多食芹菜、黑木耳等降压食材。
避免过劳:扫墓时量力而行,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丹参滴丸。
药膳调理:推荐菊花决明子茶(菊花+决明子+枸杞)辅助降压;糖尿病患者可用山药南瓜粥替代精制主食。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