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日报
□孙连宇
沈阳城市供热系统开启新一轮升级——“冬病夏治”工程。读懂了这个时间节点上的紧迫感,就能读出沈阳对供热这项民生工程的特殊关注,既是对过去采暖季的查缺补漏,更是对城市治理智慧的持续淬炼。
供热管网如同城市血管,其健康程度直接决定万家冷暖。将22台65吨以下燃煤锅炉列入淘汰名单,对300台供热锅炉实施维修改造……数字的背后是城市治理者清醒的问题意识。老旧设备如同潜伏病灶,看似不影响当下运行,却有可能在严寒天气集中暴发。这种主动“体检”的思维,将供热服务前置到城市管理前端。
民生工程的温度既体现在技术参数上,更渗透在服务细节里。“冬病夏治”是针对设施的体检,但供热质量真正要提升,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的硬支撑,更需要服务体系的软升级。当前,传统供热模式亟待智慧转型。不少地方的“看天供热”“读表供热”等改革措施都在指向同一个方向:供热服务正在从粗放供给转向精准调控。如果我们能够未雨绸缪,在管网改造中嵌入智能传感器、在设备更新时预留数据接口等,就能为今后实现“智慧供热”“精准供热”奠定硬件基础。
供热管网在地下无声延伸,承载的不仅是温暖的能量,更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沈阳的“冬病夏治”不应止步于设备更新,更应成为推动供热体系系统性变革的契机,让每个采暖季都能够成为检验城市治理水平的新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