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转自:沈阳日报

  □褚萍 赵惊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科技赋能,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它是生产力发展跃升的关键形态,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基石,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新兴要素,对人才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新工科教育对接产业需求的前沿领域,需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持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然而,二本地方高校受限于资源匮乏、地理位置不佳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僵化,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人才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如何在有限条件下打破教学瓶颈,探索创新路径,成为此类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高校在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由于新质生产力人才的高阶属性,高校在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将前沿科技知识,以及相关知识在创新领域的应用,融合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同时需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

  在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支撑。地方二本院校的教师队伍在知识结构更新及产业实践上存在明显短板,加之经费限制,导致科研与教学设备、实验资源匮乏。这就导致二本地方高校在新质生产力培养过程中存在教学基础差的困境。

  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需要在课程体系中涵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但是地方二本院校在教学基础差的困境下,课程体系以基础教学为主,课程内容的更新也较慢,难以跟上新技术的发展步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难以达到理想的融合,这就导致了二本地方院校在新质生产力培养过程中存在课程体系滞后的困境。

  同时,部分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存在欠缺,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较弱。部分学生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的知识储备有限,职业规划模糊,学习动力不足,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成效。这就导致二本地方高校在新质生产力培养过程中存在学生自身基础与学习动力不足的困境。

  新工科专业教育在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过程中的作用

  新工科专业是相对于传统工科专业而言的,主要指以互联网、工业智能为核心,面向新兴产业需求的新型工科专业,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技术领域。

  新工科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对接新兴产业需求,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实践创新来培育人才。以理论教学奠定坚实基础,为后续在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的创新及实践教学过程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新技术、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新工科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掌握专业技术,还具备经济管理、团队协作等综合素养。

  新工科教育通过重构教育模式,深化产业协同,不仅满足了当前技术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更通过前瞻性布局为未来产业变革储备核心力量。其作用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上,还通过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社会经济的整体转型,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的教学创新路径

  地方高校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新工科教育,将新质生产力培养要素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提升学生在理论、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破解教学基础差、课程体系滞后、学生自身基础与学习动力不足等困境。

  一是校企深度合作提升新质生产力教学基础。高校携手龙头企业及地方产业园区,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双方在师资培养、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深度合作,强化新工科建设,联手打造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专任教师的培养力度,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及学术交流,以提升其业务素养和教学能力。积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参与横向课题研究,并将这些真实的工程问题转化为可用于课堂的教学案例。同时引进具有实践经验、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专家、技术骨干担任外聘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构建“人工智能+”的协同教学体系,教师角色转向学习体验设计师与创新思维激发者,借助智能辅助系统实现教学过程的全要素可视化、全流程可追溯、全周期可调控。

  二是优化课程体系对接新兴产业需求。根据新质生产力人才的培养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适时调整课程体系。对接新兴产业需求,将前沿技术、创新管理等知识内容融入课程,提升课程内容与新质生产力要素的关联性。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设施的投入,营造高质量、现代化的实践教学氛围,持续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强化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为学生建立基本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知识框架,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激情。同时,紧密围绕企业实际需求,推行项目驱动式教学方式的推广,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企业需求等新兴产业领域内的实际项目开发,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而为社会的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本质上是教育生态系统重构过程,需要建立“市场需求牵引→培养方案响应→资源配置保障→质量反馈改进”的闭环机制。二本地方高校需在产业需求锚定、数字技术赋能、制度创新突破等方面形成差异化特色,通过开放式创新整合区域资源,构建起可持续进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本文系2024年沈阳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基于ADDIE模型的微机原理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