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能源作为一国发展的重要基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当今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能源安全受到严重影响的背景下,我国要怎样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地进行能源转型,优化国内的能源结构?全球诸国家又将怎样共同应对能源和环境危机,进行碳减排?
《能源列国志:全球能源转型和碳减排》,马克 主编,东方出版社出版
《能源列国志:全球能源转型和碳减排》从全球视角出发,以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转向清洁能源与市场机制由国家垄断走向市场导向这两大发展趋势为主线,详细叙述了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能源结构特点和能源转型过程,展现了各国能源转型中的问题、痛点及成功经验,并揭示了能源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对我国的能源转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以及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文选读:
世界能源版图正在彻底重构
最近两年世界风云变幻,战争和能源转型正在重构世界能源版图并重塑整个世界。苏联解体30多年来,俄罗斯与乌克兰的矛盾不断深化,最终演变成战争。除了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外,围绕苏联时代天然气利益分配的持续斗争也是重要原因。俄罗斯控制着天然气上游资源和生产,而乌克兰控制着过境运输,俄罗斯一直致力于改变这一格局。
近年来,东欧和苏联里的独联体国家正在逐步融入欧盟和世界大市场,原先的易货贸易开始消解,东欧的“天然气孤岛”现象开始消亡,而乌克兰作为天然气过境陆桥的作用正在塌陷。俄罗斯与乌克兰在天然气上的矛盾冲突也由能源危机演变成一场地缘政治危机。
2023年3月初,WTO发表了《乌克兰战争一周年:对全球贸易和发展的评估》报告,报告指出:尽管价格上涨,但贸易量保持稳定。这凸显了开放的贸易体系对经济弹性的重要性,因为它有助于在不同供应来源之间切换,多边贸易体系迄今为止经受住了这些冲击。
2001年中国加入WTO,多边贸易体系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也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造福了整个世界。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下出现了以价值观为中轴重构区域集团,进而割裂多边化的苗头。
俄乌战争历时已近两年,仍然僵持着,如何及何时结束仍然难以预测。哈马斯以色列冲突激烈爆发如何影响中东格局,对全球油气供给和价格的冲击仍有待观察。2024年的世界能源大格局,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增加。
俄罗斯的资源禀赋让它有了全球性的影响力,对此普京说:“我从来没说过俄罗斯是一个能源超级大国。然而我们成为能源超级大国的可能性比世界任何其他国家都要大。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俄罗斯是三个“千万桶俱乐部”(日产千万桶石油)成员之一,和沙特阿拉伯一道是OPEC+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俄罗斯还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国,而且是第一大天然气出口国。油气收入在俄罗斯的政府预算和出口收入中的比例都在50%左右,有些年份曾达到60%。
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说,欧洲,尤其是德国,在关于俄罗斯天然气的议题上存在观点不一致的两大阵营。
第一个阵营把经济和效率作为他们看待事件和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他们认为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在天然气的商业和监管政策上,将俄罗斯政府和欧盟、俄罗斯天然气股份公司和欧洲客户区分开来。
第二个阵营认为,俄罗斯与德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天然气贸易从根本上讲是关乎地缘政治和安全的。俄罗斯在东欧的天然气定价方法是给予或拒绝政治恩惠的系统性政策的一部分,出口价格是实现其国家外交战略的政治影响力的手段。把天然气作为能源武器,供给中断已经发生过多次。德国及其他西欧国家的外交和安全界广泛认为,忽视这种可能性是幼稚的。
研究数据表明,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出口曾在2023年4月和5月一度超过开战之前的高峰,但7月份后出口持续下滑,9月份同比下降了40%左右。加上石油价格近期滑落至80美元/桶上下,较开战初120美元/桶的水平跌掉了30%多。战争持续,扩大征兵,打仗打的是钱。收入减少,支出增加,给俄罗斯的财政收入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困难。这就不难理解,俄罗斯出台了“先交货后支付”的赊售政策以促进出口,还恢复了给意大利的天然气供应。
能源公司和经济研究学者倾向于捍卫效率,而政策智囊则强调安全。政府部门根据其职责的不同,所持立场亦不同。曾经的社会制度和发展历程的不同,西欧和东欧对俄罗斯能源的态度差异明显。在西欧,长期的自由市场经济环境和冷战胜利结束了敌对意识,经济和效率优先占主导地位。在东欧,自由市场经济还在建立中,历史造成的安全考虑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何种观点能在一个国家占据主导,也取决于它与俄罗斯的地理距离。距离越近,对俄罗斯安全防范的意识就越强,波兰就完全属于“安全阵营”。
原标题:《全球能源转型,谁能成为下一个能源超级大国?》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袁琭璐
来源:作者: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