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名酒企业为何集体“控货”以“调整节奏”?

在经历了2023年消费需求的巨变以后,白酒行业“何时筑底反弹”的疑问不断。近期,招商证券发布研报称,“酒企煎熬期”已至,底部信号明显。虽然需求尚未出现反转信号,但供给收缩趋势明确。

名酒企业转入“控制节奏”阶段

招商证券的报告显示,当下产业已经进入“酒企煎熬期”,酒企收款难度增加,市场供需关系有所改善,虽然接下来1-2个季度板块业绩可能继续承压,但渠道健康度开始提升,结合当前持仓低位,底部信号明显,股价可能领先于基本面2-3个季度见底反转。

招商证券给出了“供给端维持克制”的说法,这实际上是符合2024年以来各家酒企,尤其是名酒企业的实际状况的。

从泸州老窖到五粮液,从茅台1935到洋河,诸多名酒类产品纷纷控量限货,调整发货节奏,以减轻渠道压力,维持主力产品的价格体系。

2024年6月举行的五粮液股东大会上,五粮液集团(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从钦表示,第八代五粮液将遵循量价平衡的原则,持续优化投放节奏和商家结构,计划量不盲目求增,新增计划量向其他主销产品倾斜。

2024年6月28日,泸州老窖国窖酒类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关于停止接收国窖38度经典装订单及货物发运的通知》,称“经公司研究决定,即日起停止接收国窖38度经典装订单及货物发运”。此时,38度国窖1573份额已经提升到国窖系列的50%左右,可谓泸州老窖核心产品。

当月,茅台1935方面传来消息,超进度完成2024年半年度目标,暂停投放茅台1935酒合同计划。

1月9日,市场传来消息,第八代五粮液(普五)已在多地停止供货。

洋河股份方面,1月17日开始停止向线上平台供应海之蓝、天之蓝产品‌,从2月6日开始暂停接收江苏省内第六代海之蓝订单,并对梦之蓝M6+实施配额管控‌。

其他多家名酒企业,也同样对主力产品实施暂停供货等措施,以此来调整供应节奏。甚至于贵为名酒标杆的茅台,也在2024年度缩减了产量——2024年全年茅台酒基酒产量约为5.63万吨,同比减产约900吨,这是茅台酒近年来首次产量收缩。

从茅台缩减基酒产量,到各大酒企纷纷停货控制节奏,“供给端克制”的说法得到了印证。

消费端压力逐步上传

值得注意的是,与往年白酒企业在淡季实施控货不同,今年的这一波控货,主要集中在春节销售旺季,且覆盖面十分广泛,涵盖了诸多酒企。

“对名酒企业来说,渠道压货的压力是真实存在的,是逐年累积的,并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所以,名酒企业就将控货放在了旺季。”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是与往年所不同的。

实际上,当消费端的问题开始传导到渠道端,有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

‌2022年‌端午期间,部分二、三线品牌动销减弱,经销商库存积压明显,部分区域出现“先货后款”政策,来转移库存压力‌。这个时候,中小酒企的周转率显著低于头部企业‌。

库存压力过大,往往是厂、商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厂家而言,为了扩大规模,必须逐年给经销商提高销售指标,当后者无法按时完成销售指标时,就会逐渐产生高库存。

对经销商而言,畅销产品,尤其是名酒类产品,在市场整体向上的时刻,高库存意味着高收益,飞天茅台价格最高的时刻,也是诸多经销商“求而不得”的时刻。

但是,当市场需求开始减量,产品价格开始下降,过去的高指标、高库存模式就会变成压力,同时传导给厂家和商家——对商家更为直接,低流转和低价格不仅意味着现金流出现问题、意味着亏损,也意味着承担更多的仓储费用和物流管理成本。

这也更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例如,某位资金链紧张的商家为了回笼资金,就会低价倾销,这在打击其他经销商信心的同时,也会造成产品价格的进一步下降,让库存较高者更为恐慌。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以后,行业产能整体缩减,最为直接的冲击是中小企业,导致大批中小企业或退出、或兼并、或破产。

2017年-2022年,规上白酒企业数量分别为1593家、1445家、1176家、1040家、965家及963家。短短5、6年间,规上企业的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

行业总产能也从2016年的1358万千升降至2023年的629万千升,这意味着,酒企数量与整体产能都发生了整体缩减。

与此同时,行业整体销售额却并未有太大的变化,甚至略有提升。这表明,行业份额在向名酒企业集中。

第一波次冲击到了中小企业,这一轮周期的第二波次,就是冲击大型名酒企业。

名酒受压是反弹前最后一环?

到了2024年后,名酒企业已经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渠道压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A股白酒上市公司存货总额达1363.54亿元,同比增长12%‌。行业平均库存周转天数增加明显,创5年新高‌;部分企业周转天数更长,70%上市酒企周转天数明显增加‌。

头部企业的存货周转天数优于中小企业,但是压力仍然明显。茅台、五粮液等名酒主动暂停“开门红”压货政策,转向“控货稳价”。

有数据显示,行业压货规模同比缩减约15%‌。

“名酒同样在渠道货品数量、产品价格上承受压力。”有业内人士表示,在2013年的上一轮行业波动中,部分名酒企业因为压货问题而“折戟”,经过长时间的调整才得以缓解。在如今的形势下,名酒企业难免会重蹈上一轮波动的覆辙。

表现在产品价格上,名酒的压力同样明显。从飞天茅台到习酒1988,诸多名酒的价格不复往日风采。

以茅台推出的千元档产品茅台1935为例,其在2022年上市之初,价格一度突破1800元/瓶 ,远超1188元的零售指导价,而其也创造了上市两年销售额超百亿的奇迹。

但是2023年后,茅台1935的价格不断走低,甚至比官方指导价更低。

到今年1月,在京东上,茅台1935的零售价格仅有700多元,此后,零售价更是跌到700元以下。

库存的增多与产品价格的下跌,让名酒企业不得不采用“控货”形式,减轻渠道压力并维系产品价格体系。

“这意味着,消费需求变化的传导,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业内人士表示,从行业总产能的急剧收缩,到规上企业数量的减少,到中小企业的普遍受压,再到名酒企业的严格控货,从消费端传导的信息,逐步向上。

业内人士认为,“供给端”的克制,是不得已而为之,至于这是否是“反弹”的信号,现在言之过早。实际上,若有反弹,则市场会在供需关系、产品价格上有着明确信号。

显然,目前并未出现“筑底反弹”的明显证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名酒企业为何集体“控货”以“调整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