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夜幕刚刚降临,城市的喧嚣还未完全消散,许多年轻人正沉浸在夜生活的多彩之中,或与朋友聚会畅聊,或挑灯夜战加班工作,十二点了依旧精神抖擞。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人们却早早地进入了梦乡。晚上八九点,不少老人就已经困得眼皮直打架,哈欠连天,实在撑不住便上床休息。而到了清晨,天刚蒙蒙亮,他们又如同被设定了闹钟一般,早早地醒来,比打鸣的公鸡起得还早。
很多老年人都觉得这种早睡早起的作息,符合养生之道,是健康的象征。但你知道吗?上海医科大学的一项研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这一传统认知。研究表明,过早入睡,可能并非如老人们所想的那般有益,反而可能暗藏诸多健康风险,甚至容易诱发4种严重疾病。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深入探究一下,为什么老人会倾向于早睡?早睡真的就百利而无一害吗?倘若早睡存在问题,老人们又该如何巧妙地调整作息,从而远离疾病的侵袭呢?
## 老人早睡的背后缘由
年轻人夜晚十二点还活力满满,而老年人晚上八点就开始昏昏欲睡,这巨大的反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其实,这与人体生物钟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1. **体内褪黑素分泌提前**:褪黑素,被形象地称为人体的“睡眠激素”,它就像一位神奇的“睡眠使者”,在人体的睡眠调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分泌受到生物钟的精准调控。对于年轻人而言,一般在晚上9点之后,身体才开始大量分泌褪黑素,这种激素一出现,就如同给大脑发送了“入眠信号”,促使人们渐渐产生困意,进而进入甜美的梦乡。然而,老年人却大不相同。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生理上的退化使得他们体内褪黑素的分泌时间大幅提前。可能晚上7点多,褪黑素就开始大量分泌,这也就导致老人们更早地产生了睡意,自然而然地就早早入睡了。
2. **睡眠结构变化**:年轻人的睡眠结构较为理想,深度睡眠时间相对较长。在这段深度睡眠中,身体能够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修复,仿佛是在给疲惫的机器进行全面保养。但老年人的睡眠情况却截然不同,他们的深度睡眠显著减少,浅睡眠的比例大幅增加。这就使得他们在夜间特别容易醒来,稍微有点动静,或者身体稍有不适,就会从睡梦中惊醒。如此一来,老年人的总睡眠时间就被大大缩短了。白天的时候,由于夜间睡眠质量不佳,他们常常感到困倦,无精打采。而到了晚上,又因为身体的疲惫和生物钟的影响,早早地就爬上了床,进入了梦乡,逐渐形成了“早睡早醒”的作息模式。
3. **生活习惯影响**:退休,对于许多老人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退休之后,他们告别了忙碌的工作岗位,生活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白天的活动量也随之大幅减少,不再像工作时那样,需要四处奔波、忙碌不停。而且,退休后少了工作压力的“束缚”,身体也不像年轻时那般“耐折腾”,不再能够轻易地熬夜。同时,日间缺乏足够的刺激,生活变得相对单调,这也使得他们的夜间睡眠需求降低,更倾向于早早地入睡,享受那份宁静与安逸。
从表面上看,早睡似乎是顺应自然规律的一种正常现象。但实际上,如果睡得过早,很可能会给健康带来意想不到的隐患。上海医科大学的研究就如同揭开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发现过早入睡可能会大大增加4种疾病的患病风险。
## 早睡易诱发的4种疾病
1. **认知功能下降,甚至可能加速老年痴呆**:大量研究表明,长期在晚上8点前就早早入睡的老年人,患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痴呆的风险,比那些作息正常的老年人高出了30%以上。这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原来,我们的大脑在夜间需要充足的深度睡眠,就像一个勤劳的清洁工,利用这段时间来清除β - 淀粉样蛋白等“垃圾”。这些“垃圾”如果在大脑中堆积过多,就会影响大脑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干扰大脑的正常功能。而过早入睡,往往会导致深度睡眠时间不足,大脑无法充分地进行自我修复和清理工作。长此以往,大脑中的“垃圾”越积越多,认知功能就会逐渐下降,患老年痴呆的风险也就大大增加了。
就拿一位68岁的老人来说,他退休之后,生活变得悠闲自在,养成了晚上7点半就上床睡觉的习惯。每天凌晨3点左右,他就会准时醒来,之后便再也难以入睡。起初,家人并未太在意,只觉得老人睡眠轻。然而,几年之后,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老人开始频繁地忘记熟人的名字,走在路上遇到老邻居,却怎么也想不起对方是谁。更严重的是,有一次他独自出门散步,竟然连回家的路都不记得了,在小区附近徘徊了许久,最后还是好心的路人帮忙联系了家人。去医院检查后发现,他的脑部已经出现了典型的阿尔茨海默病特征。医生经过详细询问和分析,推测他长期过早入睡,导致大脑无法充分清除废物,很可能就是诱发这种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相关研究明确指出,睡眠时间过短,少于6小时,或者过长,超过9小时,都会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而对于老年人而言,过早入睡常常伴随着凌晨就早早醒来的情况,这就使得他们的整体睡眠时间大幅减少。睡眠不足会对身体的血压调节机制产生干扰,导致血压忽高忽低,难以稳定。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心脏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血管也会因为血压的波动而受到损伤,从而大大增加了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
比如,有一位72岁的阿姨,她一直以来都习惯晚上8点前就上床睡觉。每天凌晨3点左右,她就会准时从睡梦中醒来,之后便再也无法入睡。白天的时候,她总是感觉精神恍惚,提不起劲来。更糟糕的是,她的血压也变得极不稳定,忽高忽低,让她备受折磨。有一天,她突然感到胸口剧痛,呼吸困难,家人急忙将她送往医院。经过检查,诊断结果为突发心梗。医生在了解了她的作息情况后分析,她长期异常的作息,过早入睡且睡眠不足,很可能就是诱发这次心梗的重要诱因之一。
3. **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人体的免疫系统就像一支强大的“军队”,时刻守护着我们的身体健康。而在深度睡眠时,这支“军队”最为活跃,它能够高效地修复身体因日常损耗而产生的损伤,积极地清除入侵人体的病毒和细菌,为我们的身体筑起一道坚固的健康防线。然而,如果过早入睡,并且总睡眠时间不足,就会像给免疫系统“泼冷水”,使其功能受到严重损害。免疫力一旦下降,身体就如同失去了坚固的盾牌,变得不堪一击,很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最常见的就是容易感冒,而且一旦感冒,恢复的时间也会比正常人更长。不仅如此,反复感染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甚至还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一项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研究发现,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老年人,患感冒的概率比那些睡眠正常的老年人高出了4倍之多。这足以说明,睡眠对于老年人免疫力的重要性。如果长期保持早睡早醒,且睡眠质量不佳的状态,免疫力就会持续下降,感染各种疾病的风险也会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
4. **情绪低落,容易患抑郁症**:睡眠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而紧密的联系。对于老年人来说,过早入睡往往会导致夜间频繁醒来。在寂静的夜晚,当其他人都在沉睡时,自己却独自醒来,无人交流,这种孤独感会被无限放大。尤其是那些独居老人,这种感觉更为强烈。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下,很容易让老人陷入孤独和负面情绪的深渊,从而加重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一项针对大量老年人的调查显示,长期早睡,也就是晚上8点前入睡的老人,抑郁症的患病率比正常作息的老人高出了约25%。这一数据清晰地表明,睡眠模式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果老年人经常表现出情绪低落,对曾经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整天无精打采,对生活感到迷茫和无助,那么就很有必要警惕是否是睡眠模式出了问题,进而影响了心理健康。
## 调整作息,远离早睡危害
1. **逐步推迟入睡时间**:如果老人已经习惯了晚上8点就上床睡觉,不要急于求成地一下子调整到很晚。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每周将入睡时间推迟15分钟。就像爬楼梯一样,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调整生物钟。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就能够逐渐将入睡时间调整到晚上10点左右。这个时间相对较为合适,能够保证老人拥有更长的深度睡眠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
2. **增加白天活动量**:白天适量地进行运动,对于改善老人的睡眠质量有着显著的效果。老人们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比如去公园悠闲地散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周围的美景,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放松心情;或者打打太极,一招一式,行云流水,在锻炼的同时,还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帮忙做做家务,打扫一下房间,整理一下物品,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通过这些活动,能够消耗老人的精力,减少白天的困倦感,到了晚上,就能够更自然、更轻松地入睡。
3. **晚上避免过度安静**:有些老人天一黑,就习惯性地关灯、关电视,让整个房间陷入一片寂静之中。然而,过于安静的环境,反而会让老人更快地产生困意,导致更早入睡。其实,老人可以适当改变一下这种习惯。晚上的时候,可以打开收音机,听听广播节目,或是听听舒缓的音乐,让柔和的声音在房间里流淌;也可以翻开一本书,静静地阅读,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通过这些方式,能够延长老人的清醒时间,避免过早入睡。
4. **晚上减少卧床时间**:如果老人晚上8点就早早地躺在床上,即使不睡觉,大脑也会在这种环境的暗示下,误以为已经到了睡觉时间,从而导致更早入睡。所以,建议老人在晚上10点之前,尽量待在客厅等其他活动空间,不要提前躺到床上。可以在客厅看看电视、和家人聊聊天,或者做一些轻松的手工活,让自己保持清醒和活力。等到了合适的入睡时间,再上床休息,这样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5. **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一个舒适、安静、温馨的睡眠环境,对于提高老人的睡眠质量至关重要。卧室的温度要适宜,既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一般保持在25℃左右较为合适。光线要柔和,避免强光刺激,可以使用遮光窗帘,营造出黑暗的睡眠环境。同时,要尽量避免电子设备的干扰,手机、电视等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可以在睡前半小时,将电子设备关闭,让自己的身心逐渐放松下来,为入睡做好准备。
6. **避免赖床,建立规律作息**:即使老人早醒了,也不要贪恋床上的温暖,一直赖在床上。可以起床活动一下,比如看看书、听听广播,让身体逐渐适应新的生物钟。长期赖床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导致睡眠节律紊乱,进一步加重早睡早醒的问题。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起床和入睡,让身体形成稳定的生物钟,对于改善睡眠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